眾所周知,國立藝專是史上數一數二的藝術高等學府。
因此,估計很多人,對它的印象都停留在它是嚴肅神圣、不可冒犯的藝術學府。
其實,國立藝專不僅培養藝術人才,也孕育了不少有趣的靈魂。
二十世紀中國美術史,繞過國立藝專不僅黯然失色,還會少了很多笑料。
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國立藝專曾發生過的趣聞。
除專業的藝術課程之外,國立藝專還有很多有意思的課外活動。
國立藝專許多老師早年都在國外留學過,校長林風眠就曾在法國、德國留學。
他們從國外帶回了先進藝術的同時,也帶回了不少流行的文化節日,比如化妝晚會。
每到化妝晚會,學生們可以自行選擇人物角色打扮自己。
早年比較單一,都是些西洋人物,像圣誕老人、福爾摩斯等等。
后來愈加入鄉隨俗,角色也更接地氣了,出現了地主老財、村姑船夫、傷兵,流浪漢都有。
合理懷疑,扮演流浪漢的話,可以光明正大跟別人討東西吃。
甚至“希特勒”也來到現場,不過演繹該角色還是有一定的風險,往往人是走進來的,最后是被打出去的。
有一次化妝晚會,到了要開場的時候,大家發現林風眠不見了,找啊找的,找了一圈還是沒找到。
后來,有學生發現坐在角落一聲不吭的“法國老太太”好生眼熟,好像在哪里見過,等對方一抬頭,學生大吃一驚,居然是林校長本人。
林風眠挺熱衷于此類活動,他為人也很隨性,開得起玩笑。
黃永玉去上海看望他,就曾回憶林風眠調侃自己是“好色之徒”,因為他畫畫很愛顏色。
相比較之下,潘天壽就會顯得嚴肅正經。
當時的化妝晚會規定,凡是進場的人都得化妝示人,門口會有兩個“活無常”站崗,看誰沒有化裝,他們會“貼心”地幫忙化。
于是乎,一臉嚴肅的潘天壽來到化妝晚會,就被潑了一身墨,潘天壽臉色驟變,“活無常”也沒想到,自己的職業生涯第一次遭到如此巨大的滑鐵盧。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劉伯駿趕到了現場,忙端著一盆水給老師洗洗,再請他入場。
國立藝專的學生人均吃貨,愛吃,也很會吃。
當時,國立藝專不少窮學生,交了學費,就沒有多余的錢吃喝玩樂了。
但沒錢也阻擋不了他們快樂,學生們經常趕早市,順一些豬肉、豬肝和豬肺,再去藝專附近的田野,一個人把風,其余人溜進瓜棚,偷摘一些青瓜豆苗。
跟當地百姓借鍋灶,紅燒清燉,大家各顯身手,最后再一起享用。
實在良心上過不去,就等著薅同學的“羊毛”。
國立藝專也有公費學生,一個學生不到1000法幣,這些公費學生一拿到錢,免不了被同學“敲詐一頓”。
他們很好滿足,十幾個人聚在磐溪的茶館,會喝酒的點兩杯酒喝,不會喝的喝茶,再來一盤瓜子,不一會兒就能看見一群人打著酒嗝,搖搖晃晃走回學校。
1938年,國立藝專遷址至沅陵時,西畫系的朱膺拿了獎,獎金20元,他就拿出來同大家分享。
董希文主張燒“牛尾羅宋湯”喝,大家一致通過,就開始分頭行動,采購食材。
然后在石頭上架一個灶,放上一只大鍋,董希文掌勺,很快牛尾羅宋湯就煮好了。
大家配著燒餅吃,風卷殘云,全部掃光,后來有人說,離開了國立藝專,在其他地兒吃到正宗的牛尾羅宋湯,也不及董希文當初煮的十分之一。
(董希文)
在磐溪的時候,還有同學有吃狗肉的習慣,有一天同寢室的高法慎、李際科、王炳昭幾個人獵到了一條狗,最后決定包餃子吃。
餃子包好后,李際科喊來女朋友傅本嫻一起吃,結果比狗肉餡讓她更沒胃口的,是她發現煮餃子的鍋居然是他們男生宿舍唯一的“老員工”。
平時這口鍋,他們用來洗臉、洗腳、洗衣服,傅本嫻委婉地拒絕了他們的好意。
這時,高法慎連塞兩三個餃子,一邊嚼一邊夸:“真好吃,怎么會有這么好吃的餃子!”
同時還又蹦又跳,吃完嘴里的,又跑回來塞兩個進嘴。
這一番夸張的表演,成功騙到了傅本嫻,傅本嫻斗膽吃了一個,微笑著在心里說:“真好吃,怎么會有這么……的餃子!”
這里再重點說一說李際科,李際科擅長畫馬,也非常喜歡馬,喜歡到什么程度?
他畢業后留校任教,之后突然辭職,潘天壽拼命挽留他,他說要去一個山村教書,因為那里有馬……
國立藝專的學生臥虎藏龍,不少人習得殺蛇殺鼠的武功。
常書鴻的夫人李承仙,還在國立藝專上課時,有一次她跟同學去游泳,碰到一條菜花蛇,連忙回校喊人幫忙。
(譚雪生和夫人徐堅白)
譚雪生去了,逮住蛇的尾巴就是砸,硬生生把蛇砸死了。
這還不算完,譚雪生殺完蛇,又剝了它的皮,叫來雕塑系的司徒杰等人,幾個人就地煮了頓蛇肉宴。
譚雪生還隨機科普,說煮蛇肉要在露天煮,傳說中就有一戶人家在家煮蛇肉,房梁上的蛇聞到香味“流口水”,口水就滴到那些蛇肉上,口水有毒,一家人吃完蛇肉當天就一命嗚呼了。
抗戰時期,國立藝專四處遷址,學校環境就沒那么好,一到晚上,各種生物出沒。
其中當屬老鼠最毒,已經把很多學生咬傷了,雕塑系女研究生陳禾衣,誘敵深入,在老鼠夾上涂點肉末,老鼠很快就上鉤了。
她沒有像上面那些同學那么口味獨特,殺鼠還吃鼠,老鼠一中招她就立馬下床,把死鼠扔出去,又立即點紙薰老鼠夾。
這個道理身在廣東、跟蟑螂相愛相殺一輩子的朋友應該懂。
不能讓別的老鼠聞到同伴的氣味,不然其他老鼠就知道此處有斷頭臺,不可靠近。
這個方法她實施了一段時間,屢試不爽,直到有天晚上,老鼠夾夾中的東西發出的是“汪汪”的聲音,那是她心愛的小狗……
當然,一所學校,怎么能少得了情情愛愛?
我們已知的藝術伉儷,很多都是在國立藝專認識的:
例如李可染和夫人鄒佩珠、雕塑家劉開渠和夫人程麗娜、蔡元培的女兒蔡威廉和女婿林文錚也是在國立藝專認識且結婚的。
他們兩廂情愿,而有的人只有單戀的份。
吳冠中曾寫過一篇關于初戀的文章,他在國立藝專上學時,有一次生腳瘡去醫院治療,給他換藥扎繃帶的,是個文靜內向的護士。
吳冠中一眼就愛上了,給人家寫信,結果搞錯名字,信寄錯了人。
后來名字對了,信寄出去還是杳無音訊,那一封封信早在戰火中迷失了方向。
兩人再見時,都已白發蒼蒼,兒孫滿堂。
與吳冠中同班的袁宏傳,性格古怪,平日里牽只小狗在校園里游蕩。
當時,學生宿舍在碉堡內,男女宿舍中間隔一口天井,還有一花崗石的殘柱。
袁宏傳暗戀女生宿舍的一個女生,天天起早貪黑,花大半個月把殘柱刻出一座自雕像,對著女生宿舍,向心上人無聲訴說他的愛意。
結果,女生大他一屆,畢業后就走了,袁宏傳這場暗戀,最終只給他留下一座雕像。
國立藝專還流傳著一段三角之戀,堪稱瓊瑤版虐戀。
兩男一女,男主角一號河北人,一米八的大個子,男主角二號南方人,走的是沉穩儒雅的路線,文學、美術都很好。
女主角則是廣東人,聰明大膽,他們常常在一起玩,玩出了感情。
三人很苦惱,一段時間后他們覺得不能再裝聾作啞了,必須做個了斷。
他們商量到徐錫麟墓道去,兩個男生站兩邊,由女生決定,如果喜歡哪個,就朝他那邊跑。
女生站在中間,一番糾結過后,她向男一號的方向跑去,河北高個兒露出了勝利的微笑。
但微笑還沒露全,只見女生突然折返,跑向了男二號,最終男二號成功抱得美人歸。
兩人后來還結婚了,白頭到老。
參考資料:
1、鄭朝|國立藝專往事
2、黃宗賢 范美俊|畫壇輯佚
3、廣東政協網|以藝抗戰:國立藝專的烽火遷徙路
4、吳冠中|憶初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