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考歷史資料結(jié)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相關(guān)文獻來源。
(窮兇極惡 宗愛)
宗愛是個三無人士,籍貫,出身,家世都不詳,只知道早年間因為犯罪被處理,送到宮里做宦官。
《魏書》對宗愛這段生平的記載也很簡單:
歷碎職至中常侍。正平元年正月,世祖大會于江上,班賞群臣,以愛為秦郡公。
我們看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具體到個人,他真真實實的經(jīng)歷這段時光的時候,并不簡單。
一個沒有身份,沒有背景,沒有靠山,什么都沒有的罪犯,入宮做了宦官,經(jīng)歷了各種瑣碎的職務(wù),他一步一步的往上爬,終于熬出了頭,做了中常侍。
中常侍,北魏時是宦官專職,就是這個活兒只能由宦官來擔任,而且權(quán)力還相當大,負責處理機要文書,皇帝詔令的傳達,甚至是朝政的決策,我們知道東漢時期就有十常侍亂政,這也是導致東漢衰敗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時,北魏的皇帝是太武帝拓跋燾,這是北魏的第三位皇帝,他對宗愛十分重用,有一次過年的時候舉辦宴會,直接把宗愛封了郡公。
可以說,這個時候的宗愛,他不是權(quán)宦,也算是大宦了。
這足以說明,宗愛是一個有能力的,聰明的人,不然他也無法從底層崛起。
并且,宗愛也絕非良善之輩,尤其是在宦官的這個群體中,往上爬的唯一方式只有一個,那就是踩著別人。
宗愛其人,陰險殘暴,手段狠辣,得到太武帝寵幸之后,他越發(fā)張狂,常有不法的行徑。
那個時候的太武帝,已經(jīng)不是那個平定柔然,攻滅大夏,統(tǒng)一北方,雄才大略的佛貍伐了,他已經(jīng)老了。
再精明的君王,再賢明的君主,隨著年齡的增大,他各方面的水平都會不可避免的衰退。
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個二十九歲的天賦異稟的賽車手可以在沒有領(lǐng)航員的情況下跑完巴音布魯克,但是等到這位賽車手九十二歲的時候,別說巴音布魯克了,就是開車去趟城里,可能也夠嗆了,就算他還能,法律也不允許。
太武帝就是一個典型,年齡的增長使他的精力大幅度的衰退,判斷力也不如年輕時敏銳迅捷,性格也開始變得越發(fā)奇怪,皇帝變得多疑猜忌,剛愎自用,很難再信任臣下。
(雄主暮年 拓跋燾)
而且這種皇帝,他越是到了執(zhí)政晚期,就越容易排斥絕大多數(shù)的臣下而只重用宦官。
想一下,皇帝是真正的孤家寡人,當一個皇帝已經(jīng)是遲暮之際,當年他所信任的,陪著他一路走來的潛邸舊臣,基本上也都凋零的了,老伙計死的死,退的退,結(jié)果皇子還都長大了,皇子長大之后,那必然是圖謀帝位,而后妃嘴上說愛皇帝,實際上也是各有心思。
在這種情況下,宦官就會成為皇帝最方便,也是最合適的用來信任的人。
我們看宦官這個群體,他是很特殊的,因為宦官是依附于皇權(quán)而生的,沒有皇權(quán),沒有皇帝,就沒有宦官,宦官還沒有家族根基,沒有后代繼承權(quán),社會地位也比較低下。
我們想一下,作為一個皇帝,他最害怕的是什么?是有人奪走他的皇位,哎,那出于這個角度,宦官就缺乏篡位自立的能力和合法性,因此就顯得分外安全,也更加可控。
而且只要皇帝選擇了重用宦官,宦官那就是近水樓臺先得月了,他們出入宮內(nèi)宮外,負責照顧皇帝的飲食起居,傳達皇帝的旨意,掌管宮禁,他們在某種程度上,是皇帝最親近,接觸時間最長的人,如宗愛之流的聰明人,他們更能敏銳的察覺到皇帝的情緒,喜好,弱點,針對性的提供無微不至的服務(wù),你這么一整,那皇帝就很有可能和宦官產(chǎn)生一種超越君臣之間的情誼,這種情誼也沒有個學名,作者也不知道怎么稱呼,反正大概就是家人或者忠仆之類的。
最關(guān)鍵的是,宗愛工于心計,被太武帝倚重之后,他成了皇帝和外界,尤其是和外朝的大臣幾乎是唯一的溝通渠道,他可以選擇性的上報信息,曲解旨意,甚至隔絕內(nèi)外,實現(xiàn)對皇帝認知上的操控。
晚年的太武帝,對宗愛都不能說是十分信任了,那簡直是言聽計從,當時太武帝的太子,叫做拓跋晃,這個拓跋晃,非常的仁義,講究,他是穎悟絕倫,寬厚仁慈,非常不錯的一個儲君,他十分正直,對于宗愛蒙蔽圣聽,私有不法等行為,他持反對意見,一直和宗愛較勁。
宗愛是怎么辦的?太子有東宮嘛,東宮有官僚,這些官僚都是太子的老師,是支持太子的大臣,宗愛跑到太武帝面前,把這幫人全都告了。
遂構(gòu)告其罪,魏主怒。
這是《資治通鑒》里寫的,寫了宗愛去誣告,但是沒說具體告什么,當然也不重要,因為只要宗愛說誰有罪,誰就有罪,太武帝就會完全相信,因此這批太子黨都被皇帝逮捕,遭到殺害。
這件事情,對拓跋晃的打擊很大,因為死了太多人,而且都是亦師亦友,都是自己的身邊人,拓跋晃憂思過度,沒多久就病逝了。
(拓跋部族的起源地 嘎仙洞)
殺大臣太武帝無所謂,但是兒子因為自己屠殺大臣而死,太武帝心里可就有點過意不去,老皇帝在宮里時常念叨太子,后悔自己一時間殺了這么多人。
宗愛在旁邊一看,你后悔殺人,可人是我告的,是我讓你殺的,你后悔來后悔去,到時候這筆賬你不還是得算到我頭上?
說出來您都不相信,宗愛擔心自己會被清算,他干脆利用自己可以貼身服侍太武帝的機會,直接把太武帝給殺死了。
怎么殺的沒說,反正是殺了。
一生在戰(zhàn)場上刀光劍影,歷經(jīng)無數(shù)明槍暗箭都安然無恙的佛貍伐,沒有死于敵國的千軍萬馬,卻倒在了閹人之手,實在是讓人感嘆。
宗愛能殺死皇帝,反正殺完之后他可以說是病逝,但是他畢竟只是個人權(quán)力的做大,而不像中晚唐那種已經(jīng)是成規(guī)模的宦官群體,他擁立不了新帝,誰當皇帝,由北魏大臣們議定。
但是,大臣們意見也不統(tǒng)一,有的要立拓跋晃的兒子拓拔濬做皇帝,有的認為拓拔濬年紀太小,應(yīng)該立老皇帝的兒子拓跋翰做皇帝,那前邊那批大臣又不干了,說拓跋濬是嫡孫啊,他要是沒資格做皇帝,那誰都沒有資格做皇帝,兩撥大臣因此而爭論不休。
這個時候,宗愛開動腦筋,他尋思你們能擁立皇帝,那我干嘛不能?反正我有權(quán)力,干脆我也擁立一個試試,宗愛擁立的是誰呢?也是老皇帝的兒子,是第四子,叫做拓跋余。
這個拓跋余,平時和宗愛就有來往,關(guān)系比較好,宗愛想要扶持他上位之后,繼續(xù)保持權(quán)宦的地位。
所以,宗愛假傳詔書,把當時參與擁立誰為儲君的這些大臣,重臣全都請到了宮里來,然后就是經(jīng)典劇情,埋伏三百刀斧手于帳后,以摔杯為號,大臣們一到,宗愛一指揮,埋伏好的人手一哄而上,將大臣們?nèi)繗⒌簟?/p>
略有不同的是,經(jīng)典劇情里是刀斧手,而宗愛提前安排的殺手,則是宮里的宦官。
把大臣都殺死之后,宗愛還沒忘記善后,他把拓跋翰也給殺掉了,所有勢力都被清除,宗愛力排眾議(當然其實也沒眾了),擁立了拓跋余為新帝。
(北魏 雕塑 壁畫)
因為有擁立之功,宗愛大權(quán)在握,被封為大司馬,太師,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兼任中秘書,還封了馮翊王。
大司馬和大將軍都是朝廷最高級別的軍事長官,能任職一個已經(jīng)不容易,同時授予一人,實屬罕見。
太師是皇帝的導師,都督中外諸軍事,掌握全國軍隊指揮權(quán)的最高軍職,中秘書,掌握核心詔令的起草和機密文件的處理權(quán)。
至于馮翊王,這是封王啊,而且還是異姓王,尤其是在道武帝,太武帝的時代,異姓王通常只授予立下不世之功的宗室或極少數(shù)功勛卓著的大臣,宦官封王,聞所未聞。
文武合一,權(quán)傾朝野,可以說,宗愛當時的權(quán)柄地位,前無古人,往后也不會有來者了。
實際上做官就怕做到這一步,因為已經(jīng)到極限了,無論你是好人還是壞人,到了這一步,進無可進,退無可退,結(jié)局有很多,但唯一沒有的,就是善終。
因為權(quán)勢太大了,搞得這個新登基的拓跋余也有點害怕,拓跋余在暗地里就找了幾個親信,商量著要把宗愛權(quán)柄削一下,得把他給控制住了。
的確,誰是皇帝,誰也坐不住啊,就算是再昏庸,再無能的皇帝,也不可能放任宗愛這么下去,你再給他兩天時間,搞不好他自己都敢登基。
可惜,這個拓跋余,他做事不周密,要整治宗愛的計劃被泄露了出去,宗愛聞之大怒,干脆,他派出宦官,趁著拓跋余外出祭祀宗廟,直接把拓跋余也給殺了。
太子拓跋晃,后來被追封為北魏景穆帝,雖說是病死的,但是宗愛也間接導致了拓跋晃的死亡。
太武帝拓跋燾,是直接死于宗愛之手。
東平王拓跋翰,是直接死于宗愛之手。
現(xiàn)在這個拓跋余,也是宗愛殺死的。
從拓跋燾被殺到拓跋余被殺,起止時間是正平二年二月初五,也就是公元452年3月11日到永平二年十月初一,也就是452年10月29日,這期間一共233天。
也就是說,在這233天里,宗愛連殺三位皇帝,一位親王。
(北朝壁畫)
宗愛的性格就是,誰不聽話就殺誰,誰有威脅就殺誰,哪怕這個人是皇帝,他也照殺不誤,反正拓跋皇族里青年才俊多得是,殺掉這個,還能擁立那個。
只是他不知道,水滿則溢,月滿則虧,他位極天下的同時,也惡貫滿盈,他操弄皇權(quán),弒殺皇帝的行為引起了朝野間的普遍反感,拓跋余死了之后,大臣們終于搶先一步,繞過宗愛,秘密擁立了原來那個病逝的太子拓跋晃的兒子拓跋濬為新帝。
您想想拓跋濬的父親基本上就算是被宗愛害死的,新皇帝肯定對宗愛沒有好感,而且當時拓跋濬的歲數(shù)還比較小,登基之后都是宗親大臣輔政。
這些大臣們搶先一步擁立了皇帝,那就算宗愛再有權(quán),宮里的禁軍,京畿的軍隊最終也只會聽命于皇帝,因此在大臣們的幫助下,拓跋濬調(diào)動大軍,誅滅了宗愛,并將其夷滅三族。
始于籍貫不明的卑微罪犯,終于遺臭萬年的權(quán)閹巨惡,讀史到此,不禁感嘆,在特定的歷史縫隙中,一個毫無根基的“三無”之人竟然可以憑借狡詐與殘忍攀至如此駭人的高度。
依附皇權(quán)的毒藤,一旦失去控制,足以絞殺參天大樹,塵埃落定,宮闕依舊,而權(quán)力的游戲場上,也不過是多了一具警示不了后人的骸骨...
原來,小人物,才是改變歷史的關(guān)鍵。
參考資料:
《資治通鑒·卷一二六》
《魏書·卷五·帝紀第五》
《北史·卷二·魏本紀第二》
許關(guān)喜.北魏宗室叛亂研究.西南民族大學,2017
姚立偉.北魏宦官與皇權(quán)之關(guān)系研究.揚州大學,2016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