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在9月3日舉行盛大的抗戰勝利80周年閱兵,這不僅是重要的紀念活動,也是國際交往的舞臺。俄羅斯總統普京已經確定要來,而韓國總統李在明這邊,卻顯得有些猶豫不決。特朗普確定出席之前,他是不敢做出決定的。
事情是這樣的,7月2日,中國通過正式的外交渠道,詢問李在明總統能否來北京參加9月的閱兵式。同一天,韓國總統辦公室的回應有點含糊,說“需要溝通”,具體內容不便公開。韓媒報道說,韓國政府在考慮要不要接受邀請時,得同時掂量掂量跟中國的關系,還有跟美國的關系。
“很難參加”四個字,背后有文章。這一“掂量”,就掂量了13天。終于,有韓國媒體傳出消息,說李在明總統“很難參加”北京的閱兵活動。給出的理由主要是兩個:行程安排上有沖突,還有所謂的“外交對等”原則。
“很難參加”這四個字挺有意思。它不像直接說“不去”那么干脆,留了點余地,但基本上表達了拒絕的意思。這就讓人疑惑了,為什么這么為難?為什么不能爽快答應或者拒絕?
其實,中國對李在明釋放的善意是很明顯的。在他當選韓國總統的當天,中方就發去了賀電。他剛上任不久,中韓領導人就通了電話。邀請他來參加如此重要的慶典,本身就是一種重視和友好的表示。
那么,讓李在明如此糾結的關鍵點在哪里?從韓國媒體和分析來看,最大的壓力,可能來自美國,或者說,來自韓美同盟這根韓國外交的“主心骨”。
李在明為什么得看美國“臉色”?李在明在競選總統時和當選后,多次強調要搞“實用外交”。什么意思呢?就是既要牢牢抓住韓美同盟這個基礎,又想修復跟中國的關系,兩邊都不得罪,為韓國爭取最大利益。
但是,美國,特別是特朗普政府,似乎不太喜歡這種“騎墻”的做法。美國更希望韓國徹底倒向自己,在對華政策上和美國保持一致。
李在明上臺才一個多月,美國方面就已經多次“敲打”他了。美國務卿的“賀電”有深意,6月,美國國務卿魯比奧給剛當選的李在明發賀電。賀電里除了祝賀,更重申了美國對韓美同盟的“堅定承諾”。同一天,白宮官員竟然對媒體說,雖然韓國選舉是“自由公正”的,但美國“擔憂中國干涉”。這完全是空口白牙的污蔑,其核心目的,就是警告李在明:在對華政策上,你得跟美國走!
按照原計劃,7月初美國國務卿魯比奧要訪問日本和韓國,這本來是他上任后第一次來亞洲。結果,魯比奧臨時取消了訪問韓國的行程,只去了馬來西亞。這對急于鞏固韓美關系的李在明政府來說,是個明顯的冷落信號。為什么取消?外界猜測可能跟6月李在明去加拿大參加七國集團峰會有關。在那次峰會上,李在明精心準備要和特朗普會面,結果因為特朗普提前回國,會面泡湯了。
過去,韓國新總統上任后,通常很快會去訪問美國,表示跟美國站在一起。李在明上臺一個多月了,到現在還沒和特朗普見過面。這非常少見,也說明韓美關系開局并不順利。
還有一個讓美國很不爽的點,就是李在明在臺灣問題上的表態。臺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美國卻一直想拉盟友一起插手。
最近,美國五角大樓就在使勁逼問日本和澳大利亞:如果臺海真打起來,你們幫不幫美國?怎么辦?結果,日本和澳大利亞都含糊其辭,不敢明確答應出兵。那么,美國會不會也來逼韓國表態呢?這很有可能。
而李在明在這個問題上的立場,早就讓美國皺眉了。在競選總統期間,李在明就公開批評前總統尹錫悅的對華政策,他說:“我們為什么要介入臺海問題?不管大陸和臺灣之間發生什么,關我們什么事?我們過好自己的日子不行嗎?”
李在明對中國的邀請猶豫了13天,最后說出“很難參加”,這個“難”字,恐怕主要難在如何平衡中美關系上,特別是難在如何面對美國的壓力。
所以,說李在明在“看特朗普臉色”,雖然有點夸張,但確實反映了一個現實,韓國作為美國的重要盟友,在涉及重大外交活動、尤其是牽扯到中美關系的敏感事件上,很難完全獨立自主地做決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