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時分,會同縣民族影劇院廣場便開始熱鬧起來。家長領著孩子,老人帶著蒲扇,陸續在銀幕前找好位置。工作人員熟練調試設備,當晚的第一場電影即將開映。
“嘿,老哥,今日來得早啊!聽說今晚有部經典喜劇片?”“早點來前排占個座兒!想想以前看個電影好難,現在廣場就能看大片,還能點播,這日子美啊!”這樣的寒暄,是廣場上每晚熟悉的序曲,也映照著會同公益電影從膠片小銀幕到數字大廣場的變遷。
夜幕降臨,廣場準時化身為街坊鄰里最愛的“露天影院”。蒲扇輕搖,板凳相連,當放映機的光束亮起,孩童的雀躍、大人的輕笑聲便交織成最溫馨的樂章。
(會同縣民族影劇院廣場電影)
這份觸手可及的歡樂背后,是會同公益電影事業數十年的深耕: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四網建設”筑牢根基,到改革開放后簡易影院和90余支鄉村放映隊共同繁榮,再到2010年膠片機升級為數字放映的技術飛躍。
如今,影劇院廣場的惠民放映固定在每晚七點半開啟,兩場連映、影片定期更新,更支持現場點播。為了確保“光影之約”風雨無阻,影劇院制定了周全預案——遇著下雨,放映將無縫切換至室內影廳。
居民張大爺對此贊不絕口:“以前晚上只能在家看電視,如今走幾步路就能看大片,還能自己選片子,順心順意!而且下雨天也不怕,室內環境更好。”
(送電影進學校)
這份光影的溫暖,也正同步傳遞到會同的廣袤鄉間。根據會同縣委、縣政府的安排,在會同縣文化旅游廣電體育局的業務指導下,由縣電影發行放映中心(2011年成立)精心組織的9支公益電影放映隊,肩負著“一村一月一場”電影的使命,載著數字設備,穿梭于全縣18個鄉鎮230個行政村。當銀幕在鄉村空地、社區活動中心、學校操場、安置小區、敬老院前亮起時,村民們同樣搖著蒲扇,自帶板凳,共享著文化大餐。十四年來,這支隊伍已累計放映電影超過52700場,觀眾人數累計達600余萬人次。
從廣場上隨意擺放的小板凳,到鄉親們自帶的瓜子茶水;從城區晴雨無阻的放映承諾,到鄉村風雨不改的月度堅守——會同公益電影人用七十五年的接續奮斗和十四載公益堅守,構建起一張連接縣城與鄉鎮的公共文化服務網。
夜幕下準時亮起的銀幕,臨時架設在鄉間的幕布,不僅映照著故事的悲歡,更承載著實實在在的民生暖意——它以光影為媒,為不同年齡、不同喜好的群眾持續編織出充滿煙火氣的記憶,悄然提升著家門口的“幸福刻度”。就像大伙兒常說的:“不管天晴下雨,不管縣城還是鄉下,總有地方能看場電影!跟老伙計一塊兒說說笑笑,這日子,才叫一個幸福!”
當文化服務真正扎根于百姓的煙火生活,廣場影院、鄉村的“月度光影之約”被賦予了時代印記,那些搖著蒲扇的身影、孩童雀躍的歡呼、鄰里鄉親會心的笑聲,便是新時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最溫暖的注腳。
(何婷 林思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