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2001年那場南海撞機的事兒,到現在都讓人覺得心塞。二十多年過去了,好多人還記得王偉這個名字,他是海軍航空兵的飛行員,當時開著殲-8II去攔截美國的一架EP-3偵察機,結果兩機碰上了,王偉跳傘落海,從此沒了音訊。中國那邊出動了十萬人搜救,船啊飛機啊漁民啊全上陣了,可就是沒找到人。這事兒背后的原因,其實挺復雜的,不是簡單一句運氣不好就能說清的。咱們一步步來聊聊,先從事件怎么發生的說起,然后再挖挖為什么搜救那么大規模卻撲了個空。
先得搞清楚背景。那時候是2001年4月1日,美國的EP-3偵察機老是跑到南海來轉悠,主要是收集中國海軍的通信信號、雷達數據啥的。這架飛機是從沖繩起飛的,飛到海南島東南海域,大概110公里左右的地方。中國海軍航空兵發現了,馬上派王偉和他的僚機趙宇開車殲-8II去跟蹤驅離。王偉當時33歲,是個經驗豐富的飛行員,從1986年進海軍飛行學院開始,就一步步干到中隊長,飛過不少次類似任務,包括1996年臺海那邊的值班。他開的飛機編號81192,是殲-8II型,屬于中國當時的二代機,性能還行但比不上美國的先進裝備。
事件過程其實很快就結束了。美國飛機飛著飛著,突然來了個大轉向,左翼的螺旋槳直接撞上了王偉的飛機尾翼。殲-8II當場失控,斷成兩截墜海。王偉在墜落前拉了彈射手柄,跳傘出去,僚機趙宇看到傘開了,也看到人落海的位置。但從那以后,王偉就徹底消失了。美機那邊也沒好到哪去,機鼻掉了,一臺發動機壞了,機組24人趕緊迫降到海南的陵水機場,沒經過中國同意就停那兒了。中國政府馬上扣了飛機和人,要求美方道歉和負責。這事兒鬧得中美關系緊張了半個月,美方后來發了封信,表示對飛行員失蹤遺憾,對飛機進入中國空域遺憾,中國才在4月12日放了人。飛機本身拆了,7月3日用運輸機運回美國。
中國從4月1日就開始了,海軍、空軍、漁政、地方漁民全動員起來。官方數據是113艘艦艇次、115架飛機次,還有1000多艘漁船次,總人數十萬人在南海那片海域轉悠。搜救范圍主要是海南島東南海域,持續了十四天。海軍出動了軍艦,空軍派飛機低空掃描,漁民們也開船幫忙找。唐家璇當時是外交部長,他后來在回憶里提到,這規模是空前的,大家都盼著能把王偉救回來。可惜,到4月14日還是沒消息,相關部門綜合各種情報,宣布王偉犧牲了。海軍黨委批準他為革命烈士,4月16日授了“海空衛士”稱號。
為什么十萬人找了這么久都沒找到?這兒得說說幾個實打實的原因。先從環境說起,四月初的南海不是啥好地方,水溫就20多攝氏度,人泡進去很快就失溫,體溫掉得飛快。要是沒及時上岸,幾個小時就扛不住了。而且那時候是春季,風大浪高,海面能見度低,浪頭一涌上來啥都看不清。搜救船在海上晃蕩,飛機飛低了也容易受影響。這些自然條件就把難度拉高了,王偉落水的位置又在公海上,面積大得像找針一樣。
再一個是救生裝備的問題。中國空軍當時給飛行員配的還是第二代海上救生套件,包括救生衣、救生包、橡皮筏、電臺啥的。這些東西得手動操作,跳傘后先脫傘具,然后掏包吹氣脹筏子,再開電臺發信號。聽起來簡單,但實際操作起來費勁,尤其是人在水里凍得發抖,手腳不聽使喚。要是哪個環節出故障,比如筏子漏氣或電臺壞了,那就徹底沒轍了。相比之下,美國的裝備更先進,自動化程度高,能自動定位和發信號。中國當時的技術水平還沒跟上,這直接影響了王偉的自救能力。專家后來分析,人漂在海上最多撐5到6天,沒水沒吃的,很快就虛脫了。
搜救體系本身也有短板。雖然人多力量大,但協調起來亂哄哄的。海軍空軍各管各的,漁民幫忙但沒專業訓練,缺乏統一的指揮機制。定位技術落后,沒衛星實時跟蹤,靠肉眼和簡單雷達找人,效率低得不行。深海打撈試過了,DNA鑒定也做了,就是沒找到任何痕跡。相比國際標準,中國當時的海上救援還處在起步階段,沒專業隊伍,沒高端設備,像紅外熱成像或聲納啥的都不齊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