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動真格了,直接向韓國總統李在明辦公室發送了一封嚴正交涉函,措辭明確地要求韓國“立即保障中國駐韓使館安全,并切實保護中國公民的合法權益”。
這不是一次常規的外交抗議或者警告,而是一次實質性的強硬信號,那我國這次為什么會這么生氣呢?
其實中國使館安全問題并非一朝一夕的突發事件,其導火索可以追溯到2023年底。
當時,韓國政壇陷入動蕩,時任總統尹錫悅遭受彈劾。就在這一過程中,部分右翼勢力開始炒作所謂“中方干預彈劾”,并逐步將矛頭指向中國駐韓大使館。
自那以后,使館前的抗議活動頻繁出現,甚至演變為高度不理性的行為。最為惡劣的一起發生在2024年3月,一名男子身著“美國隊長”戲服,帶著極端言論試圖闖入中國使館,被警方當場制服。這一事件雖未造成人員傷亡,但其政治象征意味極強,警示了安全風險已非理論層面。
中國駐韓使館在7月9日罕見發出提醒,明確點名“個別政治勢力利用集會捏造信息”,要求在韓中國公民避開相關區域。
7月11日,中國政府正式發函韓國,要求其依照《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履行保護義務,呼吁韓方負起主權國家的基本責任,這種措辭在中韓外交關系中極為少見,顯然表明了中方對當前態勢的嚴重不滿。
但令人不滿的是,雖然韓國外交部在收到函件后迅速回應稱“高度重視”,并要求警方加強安保措施,但韓國總統李在明本人卻遲遲未有公開表態。
這種沉默在外交場合十分罕見,特別是考慮到李在明本人在競選期間多次表態重視中韓經貿關系,甚至表示“韓國無法承受與中國關系惡化的代價”,如今卻在關鍵時刻選擇不發聲,難免引發外界質疑。
對此有媒體分析稱,李在明剛剛組閣不久,試圖推行“中道實用外交”,希望在中美之間保持平衡,但現實卻遠比設想復雜,右翼勢力頻繁制造反華輿論,美國方面則在經濟上施壓,要求韓國“減少對中國材料的依賴”,這讓新政府的對華政策進退維谷。
要知道,中國市場對于韓國來說,那可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中國不僅是韓國的最大貿易伙伴,還是多個產業鏈的關鍵樞紐。
根據韓國海關總署數據,2023年韓國出口總額中,近23%流向中國,金額高達1600億美元。2024年,雙邊貿易額預計將超過233萬億韓元。
而中國對韓國的重要性不僅限于出口端,在高科技、能源、原材料等多個領域,韓國都高度依賴中國。造船、半導體、汽車等支柱產業的部分關鍵零部件和原材料,都需要從中國進口。
一個典型例子是泡菜產業,韓國超過40%的泡菜原材料來自中國山東,一旦供應中斷,整個國內生產鏈都會陷入停滯,韓國全羅道一帶因對華出口受限,已造成當地農戶超過10億韓元的經濟損失,引發地方民眾的強烈不滿。
然而在這種結構性依存中,美國卻在不斷向韓國施壓。7月11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公開要求韓國“減少對中國制造業供應鏈的依賴”,尤其是在船舶、光伏、電池等領域。問題是,全球超過一半的船舶鋼板由中國供應,韓國若一味迎合美國要求,勢必自斷產業命脈。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當天表態:“任何協議都不能損害第三方利益”,這句話對韓國而言顯然是一次明確的提醒:若一味向美方傾斜,中方將不再視其為“中立合作伙伴”。
對此前總統文在寅近日也罕見發聲,公開批評反華行為“令人痛心”,并提醒新政府:“對華關系不僅關乎經濟,更關系到朝鮮半島的和平穩定?!?/p>
所以說,對韓國而言,未來的關鍵不是口頭上說“穩定中韓關系”,而是要在行動上展示誠意與能力,否則,中韓關系的下一階段,可能不只是使館安保那么簡單,你們認為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