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革命的路途充滿了許多艱難險阻,因此革命者除了要有一顆異常剛毅的內心,還要有敢于面對一切的勇氣。
曾志就是這樣一位女性,她被人稱為是“最美女紅軍”,卻經歷了許多坎坷,三次婚姻兩任丈夫慘死,剛結婚不久的三婚丈夫又被不幸抓進獄中,可她卻從未退縮,在革命征途中越戰越勇。
因此曾志也是紅軍中實打實的“鐵娘子”,可這樣一位面對風雨都不含糊的女性,卻在晚年時期哭訴自己沒有軍裝,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說到曾志了解她的人可能并不多,她的名聲比起鄧穎超、宋慶齡來說的確并不是家喻戶曉的存在,然而當你了解她的過往以后就會發現,她是一位剛毅的女戰士,是值得大眾銘記的紅軍戰士。
曾志的家庭和許多參與紅軍的貧苦百姓來說有所不同,她出生于書香門第,家中雖說并不是大富大貴但基本的生活還是沒問題,甚至比普通家庭要好上許多。
從小家中對她的教育問題就十分看重,在15歲那年她就順利畢業于衡陽省立第三女子師范學校,在當時那個年代來說,能夠讀書已經是一大幸事,更何況還能上專門的女子學院。
由此可見曾志的家境的確十分殷實,不過在畢業以后她并沒有像許多有錢人家的讀書人那般選擇出國留學,而是考入了衡陽農民運動講習所。
也正是在這里她感受到了革命的浪潮,在學習的過程中了解到了革命真正的含義找尋到了自己未來的人生目標。
在學習期間曾志就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并且利用學生的身份開始從事地下工作,先后擔任過衡陽地委組織部干事以及彬縣縣委秘書長。
而對于曾志來說這段過去珍貴的原因不僅僅是她夢想開始的起點,更是她第一段難忘感情的開端。
在地下工作進行期間,她認識了夏明震,他比曾志年長四年,于1925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也是黨內一名十分優秀的干部。
兩人相識的時候他任職于衡陽農民運動講習所教務長一職,雖說此時曾志的年齡尚小,但在過去那個年代,十七八歲嫁為人妻也是常有的事。
只可惜曾志的第一段婚姻并沒有以圓滿告終,反而充滿了許多悲情與煎熬,兩人剛剛新婚不久還沒有度過甜蜜期,意外到來了。
1928年3月21日,國共關系突然破裂,就在大眾都還茫然的時候,暴動發生了,一群暴徒突然沖進了彬縣縣委的大門,對內部人員開始屠殺。
曾志雖說僥幸逃脫并且在第一時間找到了駐扎在附近的陳毅、朱德部隊進行馳援,然而令她沒想到的是,這份救援還是來遲了。
當她在暴亂平定之后想要去尋找丈夫的身影卻遲遲沒有夏明震的音訊,直到她在一片廢墟中找到了丈夫的遺體。
此時的夏明震身中數十刀,臨終時都仍是雙拳緊握的抵抗姿勢,不僅如此或許是突如其來的變故,加之想要反抗,夏明震到死都沒有閉上雙眼。
曾志做夢都想不到自己前去找救兵竟然會從此之后與丈夫天人永隔,而此時還正值兩人的新婚期內,這樣的遺憾和悲痛讓曾志永生難忘。
也正因她對敵寇的憤恨和失去丈夫的悲痛讓她更加堅定的選擇了共產黨,選擇了革命,為了能夠早日取得勝利,曾志將復雜的情緒埋在心中,咬緊牙關又再次投入了革命工作中。
這一次她選擇和朱德、陳毅部隊一起前往井岡山,雖然這段轉移之路非常艱難但曾志卻還是堅毅的挺了過來,也正是在這段路途中她認識了第二任丈夫蔡協民。
蔡協民也是一位優秀的共產黨,他加入共產黨的時間和夏明震一樣,不過他參與了許多前線抗爭,在1926年組織了3000余人投身于農民義勇隊,協助北伐軍進行抗爭。
曾志在與蔡協民的相處過程中也被他深深吸引,因此決定和他結為夫妻,只是沒想到,別離仿佛一直圍繞著她,告別了孩子又接連失去了丈夫。
在1928年11月曾志難產生下了一個兒子,蔡協民為了照顧孩子和妻子也是日夜陪伴在左右寸步不離,這份堅持也深深感動了曾志。
不過革命是艱難的,這個孩子盡管來之不易可面對現實的困境,曾志也不得不重新考量孩子的未來生活。
因為食物的緊缺加上生產后沒有得到良好的休息,曾志的奶水根本不夠,面對孩子的啼哭聲,她的內心也十分煎熬。
畢竟此時國民軍正在全面圍剿他們的部隊,如若因為孩子啼哭暴露了位置,那她就成為了“罪人”,為此曾志也只得做出一個艱難的決定。
那就是將孩子送走,此時有一位姓石的副連長,他和妻子都是本地人,他的妻子也剛剛經歷了生產,只可惜沒能留住孩子,孩子的早夭對夫婦二人的打擊都很大。
曾志在得知此事后再三思量,最后還是決定將剛出生還不滿一月的孩子送給這位夫婦,而她這么做的原因有兩點。
其一就是為了確保孩子的生命安全,跟著她沒有奶水,食物也短缺,還有敵寇的圍剿,遲早會面臨生死存亡,然而將孩子留下奶水充裕,能夠保證孩子的吃食與安全。
其二就是曾志不能因為個人原因不顧全軍的性命,孩子的啼哭聲在夜晚十分明顯,終有一天會因此暴露部隊所在的位置,從而被敵寇全面圍剿。
作為母親雖說不想失去孩子,但在那樣的時局下,這或許也是保全孩子和部隊戰士們的最好方法,而隨著戰爭的到來,最終證明了曾志的決定是正確的。
戰爭打響后,不少戰士們在轉移的過程中不幸離世,曾志雖然僥幸逃脫,但是卻也因此失去了與孩子的聯絡。
不僅如此在1934年,也是他們逃脫后不久,第二任丈夫蔡協民就因為叛徒的背叛從而被敵寇抓獲,可他寧死不屈捍衛了個人和組織的尊嚴,最終壯烈犧牲。
這段相守了五年的婚姻最終也隨著蔡協民的死而宣告終結,兩度失去丈夫讓曾志的內心悲痛到極致,從那之后很長一段時間她都再沒有考慮情愛一事,直到認識了陶鑄。
陶鑄是她的第三任丈夫,只是在婚后不久陶鑄也被敵寇抓捕入獄,本以為此次婚姻也會無奈被迫終結,好在最終陶鑄經過組織營救順利脫險。
兩人后來也輾轉前往了延安并且在1941年生下了女兒陶斯亮,一生中有三個兒子卻都因時局無奈只得送走,心中十分愧疚的她就將全部的愛都給了女兒,希望能夠彌補心中的遺憾。
陶鑄雖說在婚后也經歷了五年牢獄之災好在后來這對有情人沒有被迫分離,從結婚到陶鑄離世,兩人攜手相伴了37年,這份情意既是革命戰友情也是患難夫妻情。
曾志的一生無論是生活還是感情都經歷了許多考驗與挑戰,而她每一次都憑借超人的意志力和對組織的堅守挺了過來,直到晚年曾志因為一件軍裝再也無法控制內心的情緒。
新中國成立以后曾志也一直積極投身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中從未怠慢,可兢兢業業的她卻多次遭遇不平等的待遇,在特殊時期生活都難以維系。
因此在1973年心中委屈又不安的曾志鼓起勇氣給毛主席寫去了一封書信,而這封信中只有短短的一行字卻道盡了她這些年的辛酸與煎熬。
她在信中寫“我是最早的紅軍戰士,現在卻沒有軍裝?!被蛟S在普通人看來曾志因為一件軍裝就寫信哭訴有些“小題大做”,但她所想要表達的何止是一件軍裝給她的委屈。
對于曾志來說自己在工作崗位中從未含糊,哪怕是面對人生悲痛時刻她都異常堅定,為了不影響大眾甚至三次將孩子送走,這樣的付出卻沒能換來應有的尊重。
這才是令曾志難以接受的原因,因此在思慮之后她選擇給毛主席寫去了一封書信,而這也是她對毛主席尊重和信任的一種體現。
她沒有因為個別群體的區別對待而喪失對主席和中央的信任,在委屈和煎熬都侵襲著自己的時候她仍然選擇告訴毛主席,希望他能夠給自己一個公平公正的對待或回答。
不僅如此毛主席作為他革命時期的戰友,兩人的情誼從革命開始時就已經存在,她堅信毛主席不會忘記她對革命、對紅軍的貢獻。
在曾志看來不屬于自己的東西絕不盲目爭取,可屬于自己的尊重與理解哪怕布滿了艱難險阻也一定要爭取到。
毛主席在看到她的這封信后內心也是百感交集,他堅信曾志對革命的付出,也相信她的為人,因此當即就下達了相關命令恢復曾志的工作,并允許她參與地方建設。
這件事雖說看似得到了圓滿的解決,但在主席和曾志心中兩人都深知,這是因為兩人之間的革命情誼,曾志對黨的忠誠讓毛主席深感愧疚,更不愿讓這樣一位勇敢的女戰士備受蹉跎。
曾志15歲參加革命,17歲上井岡山,三次送走孩子,兩次經歷丈夫的別離,九死一生才用自己的青春熱血迎來了嶄新安穩的新中國,不得不說曾志就是名副其實的“巾幗英雄”!
參考資料: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八一建軍節特輯 | 鐵骨柔情的奇女子——品讀曾志回憶錄:《一個革命的幸存者》2022年08月01日
北方網——曾志與陶鑄——紅色伴侶生死情2012-09-28
澎湃新聞——紀實 | 真有后來人2021-09-1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