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日報網報道,7月14日晚,澤連斯基在社交媒體發文,感謝特朗普與北約秘書長呂特,并透露美國將經北約向烏提供“愛國者”導彈系統,局勢愈發緊張。
本月初,特朗普與普京的通話未能就烏克蘭問題取得進展,特朗普隨后聯系澤連斯基,宣布重啟對烏軍援。緊接著,德國、挪威等國加入援助隊伍。法國總統馬克龍表示,已有30個國家加入援助烏克蘭的“意志聯盟”。這一聯盟的出現,無疑加大了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上所面臨的國際壓力。此前,西方陣營在對烏援助問題上雖有共識,但行動并非完全統一。而此次“意志聯盟”的組建,讓西方國家在對烏支持上有了更緊密的協作。從軍事裝備的援助,到對烏軍事訓練的支持,多方面的協作給烏克蘭注入了一劑強心針。俄羅斯周邊安全環境因這一聯盟變得更加惡劣,軍事威脅從多個方向進一步加劇。
拉夫羅夫(資料圖)
特朗普宣布向烏克蘭提供“愛國者”導彈系統,引發外界諸多關注。美國陸軍副參謀長詹姆斯?明格斯曾公開承認,美軍“愛國者”系統部署本就捉襟見肘,當前3套在印太地區,1套在歐洲,其余到處機動。并且,配套攔截導彈生產周期長、成本高,每枚接近400萬美元。
一方面,“愛國者”系統是烏克蘭現有裝備中,為數不多能攔截俄羅斯先進彈道導彈的防空系統,對烏防空能力提升有一定作用。烏克蘭此前在俄羅斯空襲下,防空壓力巨大,不少重要設施遭到打擊。“愛國者”系統若能順利部署并形成戰斗力,理論上可對烏重要目標起到一定保護作用。但另一方面,“愛國者”系統并非無懈可擊。
俄羅斯擁有多種先進導彈,像“伊斯坎德爾”戰術導彈和“匕首”高超音速導彈,此前就曾摧毀過烏克蘭的“愛國者”發射器。并且,一套“愛國者”系統由指揮車、多功能相控陣雷達、發射車及配套能源和電子設備等多個部分組成,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可能影響整個系統的作戰效能。再加上美國自身“愛國者”系統庫存及部署問題,實際能提供給烏克蘭的數量存疑,其對俄烏戰場局勢的扭轉作用也有待觀察。
面對美歐聯合施壓,俄羅斯迅速行動。在外交上,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7月13日來華與中國外長王毅會面,這是4天內雙方第二次會談,顯示出中俄外交互動緊密。此前拉夫羅夫還結束了朝鮮之行,朝鮮在俄烏沖突中態度明確,愿全力支持俄羅斯。有外媒報道,朝鮮為俄羅斯提供了大量炮彈,占俄羅斯戰場用量的一定比例。在軍事上,俄羅斯持續對烏克蘭關鍵目標發動襲擊。7月16日夜間,俄羅斯對烏克蘭多個城市發動空襲,克里維里赫遭遇自俄烏沖突以來“最大規模的襲擊”。俄羅斯通過這種方式,試圖削弱烏克蘭軍事能力及戰斗意志,同時降低美歐軍援對烏的效果。
拉夫羅夫(資料圖)
美國在俄烏問題上態度出現搖擺。特朗普宣布對烏軍援,可此前他也表達過對普京的失望,還表示要宣布一項“對俄重磅政策”。美國國內在對烏援助問題上也存在分歧,國防部和部分鷹派政客主張加大軍援力度,而另一派則認為美國無力在烏克蘭、以色列、亞太三線同時作戰,需戰略取舍。
在歐洲,“意志聯盟”內部也矛盾重重。德國國防部長皮斯托里烏斯表示,德國“愛國者”系統數量緊張,要從美國購買后才能交付給烏克蘭。波蘭雖喊著要派兵,但意大利潑冷水,保加利亞甚至立法禁止本國士兵前往烏克蘭戰場,匈牙利總理也指責西方在俄烏問題上“玩火”。這種內部矛盾,削弱了“意志聯盟”的凝聚力,也讓美歐對俄施壓的效果大打折扣。
在俄烏沖突中,中國始終堅持勸和促談的中立立場。中國多次呼吁沖突雙方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問題,反對外部勢力拱火澆油。在國際事務中,中國發揮著建設性作用,推動多邊合作,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俄羅斯在關鍵時刻加強與中國外交互動,體現出對中俄關系的重視。中國龐大的經濟實力、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都讓中國成為俄烏沖突走向中不可忽視的因素。中國的立場有助于平衡地區局勢,為沖突的和平解決提供可能。
澤連斯基(資料圖)
如今,俄烏沖突進入關鍵階段。美國設下50天期限,要求俄羅斯與烏克蘭達成和平協議,否則將實施“十分嚴厲”的關稅制裁。在這50天內,“愛國者”系統的交付進度、俄羅斯的軍事行動、“意志聯盟”內部矛盾是否進一步激化、中國等第三方的外交斡旋等,都將影響沖突走向。俄羅斯若能在軍事上取得更大優勢,可能在未來談判中占據主動;而烏克蘭若得到“意志聯盟”有效支持,也會增加其談判籌碼。未來局勢充滿不確定性,但沖突早日平息、實現和平,是國際社會共同期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