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食品市場亂象叢生,有許多商家打著“有機”“綠色”的幌子吸引追求健康的顧客,以便高價售賣自己的產品,而普通消費者受限于專業知識不足,難以辨別真假,容易吃虧上當。不過,看了本文你就會發現,實際上這只是一場“開卷考試”,包過的。
選購食品時,我們通常會特別關注生產日期和保質期,以保證新鮮。但隨著現在人們的健康意識和體重管理意識越來越高,消費者也開始關注食品的能量、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等營養物質的含量。不過,這些信息只是食品標簽上面全部內容的冰山一角。包裝上那些被我們忽略的部分,包含的信息其實非常龐大,搞懂了它們的含義,挑選食品也就更方便了。下面咱們就來簡單聊聊,那些常被忽視的標志,到底都有什么含義。
“有機”得是真有機
先來看看有機產品的標識,它由外圍的圓形、中間的種子圖形及綠色的環形線條組成,有這個標識的食品在我國食品安全認證等級劃分中屬于最嚴級別。
圖片來源:《有機產品生產、加工、標識與管理體系要求》(GB/T 19630—2019)內容截圖
有機食品屬于有機產品的一類,這里的“有機”可不是指化學課上的概念,而是指一種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的生產和加工方式。有機食品從生產、加工到銷售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嚴格遵守《有機產品生產、加工、標識與管理體系要求》(GB/T 19630——2019)。
比如在食品的種植、加工等環節,嚴禁使用化學合成農藥、化肥,僅允許使用天然來源的殺蟲劑和有機認證的肥料,并且規定從種子選擇、種植記錄、加工流程到包裝運輸都要進行全程質量追蹤。
更為嚴謹的是,在植物種植過程中,土壤也需要經過規定年限的“凈化期”,以此來保證種植環境的純凈。最后在經過嚴格且權威的審核和認證才能獲得“中國有機食品”的標識,帶著有機標識的食品,可以說品質非常有保證。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光聽商家說的,要自己檢查一下產品帶不帶標識,只有帶有有機產品認證標識的才是真正的有機產品,否則就可能吃虧上當多花錢。
安全等級“金字塔”
“綠色食品”指無污染、安全、優質的食品,是我國政府為了規范市場、提高農產品質量,解決農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而設立的。獲得綠色食品認證的食品,需要生產前、生產中和生產后的各環節都能滿足產地環境質量、生產技術、產品、包裝儲運這4部分的標準。
圖片來自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官網http://www.greenfood.org.cn/
前文說的有機食品認證在國際上有廣泛的認可,許多國家都有自己的有機食品認證體系,其中一部分相互之間有互認機制,在全球貿易中較為常見,具有較強的國際性。
而綠色食品是中國特有的概念和認證體系,主要是為了適應中國農業發展和市場需求。但這并不意味著綠色食品就完全局限于國內。隨著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發展,綠色食品也在逐漸走向國際市場。
最后,是無公害食品,它不分級,在種植生產過程中,可以使用農藥和化肥,但不能使用國家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殘留農藥。
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前面說的種種標識是對于安全的保障,均是在種植、收獲、加工生產、貯存,以及運輸過程中實行了“從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質量控制,保證了食品的安全性。安全等級很像是“金字塔”,塔基為普通食品,塔身為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塔頂部為有機食品,越往上要求標準與控制技術越嚴格,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酌情選擇。
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當然,需要指出的是,以上介紹的這些標識,不是說讓大家只能買帶這些標識的產品才行,事實上常正規商超售賣的食品也已經足夠安全。這里主要是提醒大家,有些食品宣傳的時候可能會夸大其詞,但實際上并不具備相關標識,不要上當多花冤枉錢。
原汁原味,這樣來保證
如今,消費者對食品的要求已不再局限于安全層面,還逐漸上升到食品的風味和來源,比如地道的新疆味兒、濃郁的內蒙味兒等等。于是誕生了很多質量安全范疇之外的“一方水土養一方味兒”的區域性質的食品標識,如地理標志產品、區域公共品牌、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等。
這些品牌名片是對當地特色農產品、加工食品知識產權的有力保護,能夠維護市場秩序,防止假冒偽劣產品魚目混珠,讓消費者放心選購到真正來自原產地的特色食品。不僅如此,在生態文明的大背景下,這些產品認證標識還可以體現產品在生態保護、環境保護、勞動者權益保護上的貢獻,接下來就詳細說說。
“地理標志產品”這個名詞或許對大多數人來說有點陌生,但是若是說到五常大米、贛南臍橙、山西老陳醋、陽澄湖大閘蟹、涪陵榨菜、郫縣豆瓣醬、金華火腿、錫盟羊肉你一定不會感到陌生。這些都是經過權威認證后,被冠上地名的地理標志產品。
圖片:五常大米網
圖片:國家知識產權局對獲得地理標志的企業公告 來源:國家知識產權局官網
地理標志產品強調產品的地域特色和品質,它們所具有的質量、聲譽或其他特性,本質上取決于該產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因此,想要冠上地理標志,必須是來自本地區的種植、養殖產品,或者是原材料來自本地區,并在本地區按照特定工藝生產和加工的產品。比如五常大米就只能是產自黑龍江五常特定區域的大米。
地理標志產品和區域品牌都帶有濃濃的地方特色,但地理標志產品更強調自然和人文因素對產品品質的影響,側重對產品獨特的產地特性和知識產權的保護。而區域品牌重點在打造一個區域的品牌形象,通過整合當地產品資源,靠品牌影響力打開市場,更加注重品牌建設和市場推廣。
如內蒙古“蒙”字標,依托獨特自然生態與人文環境,打造“高品質、純天然、綠色有機、生態環保”的區域品牌形象,覆蓋糧食、肉類、飲品等多類產品,形成優勢集群。
“蒙”字標標識 圖片來源:“蒙”字標官網
企業想申請加入“蒙”字標大家庭,同樣需要滿足“蒙”字標的一系列標準,最后通過相關部門和協會的嚴格審核之后,才能共享“蒙”字標的品牌聲譽、聯合營銷、資源統籌和文化內涵。消費者也可以通過“蒙”字標的官方平臺了解相關標準內容和通過認證的產品。
圖片:“蒙”字標官網
生態標識,綠色時尚
而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地域特色鮮明,綜合要求也要更高一些,既要保證產品安全和品質,還要同時滿足綠色、低碳、循環的要求。其中綠色指的是生態環境友好、資源節約、安全衛生;低碳指的是全生命周期可以保證較低的溫室氣體排放;循環則是要在生產、流通和消費過程中進行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活動。
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標識 來源中國生態原產地PEOP品牌評定網
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的標識屬于生態標簽,在生態文明的大背景下,世界上不同國家、地區的產品都有自己的生態標簽,比如北歐的白天鵝、德國的藍天使、美國的綠色徽章、歐盟的歐洲之花,這個標識能向消費者表明:我不僅好吃、環保,還走在生態、低碳、可持續、國際化的時尚前沿,消費者購買帶有這些標識的產品,也是一種生態、綠色、低碳理念的體現。
來源中國生態原產地PEOP品牌評定網
此外,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展,部分食品包裝上還增加了溯源碼,手機一掃,食品的“前世今生”便可以一目了然,比如蔬菜從哪塊地里摘的、奶牛吃的什么飼料、加工過程是否嚴格消毒、生產運輸過程產生多少碳排放等等,萬一出現食品安全問題,溯源碼還能迅速鎖定源頭。
了解了這些知識,下次我們再走進超市,面對食品的這些“語言”,將不再無所適從,面對直播間里賣力的推銷,也能夠更加理性。透過標識,我們不僅能更方便地辨別挑選食品,還能聆聽食品向我們娓娓道來它們從田間地頭到超市貨架那些成長故事。
參考文獻
[1]《有機產品生產、加工、標識與管理體系要求》(GB/T 19630—2019)
[2]《“蒙”字標農產品認證要求興安盟小米》
[3]《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GB 7718-2025)
[4]《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GB 28050-2025)
[5]國家知識產權局官網
[6]蒙字標認證平臺https://www.mzb.org.cn/index.dhtml
[7]中國生態原產地PEOP品牌評定網http://www.stycd.org.cn/index.html
策劃制作
作者丨李彤 生態學碩士 科普作者 雙碳行業從業者
審核丨阮光鋒 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傳播分會委員
策劃丨丁崝
責編丨丁崝
審校丨徐來、張林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