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了近50部劇,撲街的只有4部!”——最近,于正在回應網友質疑時甩出的這組數據,直接讓娛樂圈炸了鍋。這番“凡爾賽式”的自我辯護,不僅沒平息爭議,反而引發了一場關于“什么叫撲街”“于正爆款含金量”的全民扒皮大會。
于正對自己的戰績信心滿滿,解釋那4部“撲劇”的原因也很“于正式”:要么是“人情債”接的活兒,劇本沒親自操刀;要么是演員出事、政策調整等“不可抗力”背鍋。就連被嘲“無聲無響”的《玉樓春》,他也能輕描淡寫一句“平臺滿意,播得還行”,言外之意——你們觀眾覺得不夠火?那是你們標準太高!
可網友并不買賬:“平臺滿意≠觀眾滿意,于老板是不是對‘撲街’有什么誤解?”畢竟,按行業潛規則,收視率不及預期、招商困難、口碑崩盤都算撲,而于正口中的“僅4部”,顯然和大眾認知有差距。
于正沒明說哪4部劇“光榮上榜”,但網友可沒客氣,直接翻起了舊賬——2025年上半年,他參與的三部劇(未點名)數據慘淡,被調侃“半年就完成KPI,撲街率直奔75%”。更扎心的是,網友統計他真正的現象級爆款,其實兩只手數得過來:《宮》《美人心計》《延禧攻略》《墨雨云間》……而近年捧紅白鹿的《周生如故》《長月燼明》,嚴格來說都不是他的作品,側面印證“于正造星神話”的褪色。
面對爭議,于正倒是淡定,搬出“影視行業本就有波動”的理論,還金句頻出:“總不能吃干抹凈,得給別人留口飯”“一個劇撲了不等于全盤否定”。可網友反問:“波動是常態,但‘50部僅撲4部’這數據是不是波動得有點太完美了?”更有業內人士暗指,于正近年作品套路化嚴重,靠“黑紅”營銷博眼球,早沒了當年《延禧攻略》的創新銳氣。
這場口水戰,表面是“撲街數量”的較真,實則暴露了行業評價體系的撕裂——平臺看重招商和播放量,觀眾在乎口碑和熱度,而制作人自然傾向于“選擇性統計”。于正的“50部僅撲4部”,或許是他心中的“勝利”,但觀眾用腳投票的現實,恐怕才是更殘酷的業績單。
下次于正再曬戰績時,網友大概會補一句:“要不,先把那4部‘撲街名單’交出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