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潑斯坦案文件這顆“政治核彈”的引信,終于被馬斯克一把攥住了,這位昔日的特朗普金主、如今的死對頭,在社交平臺X上的一句“按承諾公布文件吧”,瞬間將白宮拖入一場空前的誠信危機。
表面看是億萬富豪杠上美國總統,實則一場精心算計的權力絞殺,而“蘿莉島”丑聞的機密文件,恰成了撬動美國政治版圖的那根致命杠桿。
四年前,特朗普競選時高舉“公布愛潑斯坦客戶名單”的大旗,信誓旦旦要撕開權貴黑幕。
這份名單被塑造成一柄刺向民主黨心臟的利劍,暗示其中藏匿著克林頓等對手的罪證。可如今他坐穩白宮,承諾卻成了燙手山芋,2025年2月司法部拋出的“涂黑版”文件被諷為“公布了個寂寞”,7月更干脆矢口否認名單存在。
特朗普的調門也急轉直下,從“徹查到底”變成“無人關心此案”,甚至呼吁支持者“停止討論”。
如此反轉,無非兩個致命顧忌:
其一,自保。飛行日志顯示特朗普曾7次搭乘愛潑斯坦私人飛機,親密合影與“低俗信件”接連曝光;
其二,維穩。名單若真見光,兩黨建制派權貴(從共和黨金主到克林頓圈層)或將集體崩塌,執政聯盟瞬間分崩離析。
特朗普的拖延術,本質上是在“支持率崩盤”和“政治地震”間走鋼絲。
司法系統的操作更坐實公眾疑心。
先是司法部長邦迪高調宣稱握有“卡車般的檔案”,吊足胃口后卻端出滿篇墨團的廢紙;隨后FBI拋出10小時監控視頻,偏偏缺失愛潑斯坦死亡前關鍵1分鐘,辯稱“設備故障”卻拒絕第三方驗證。
待到7月7日司法部一紙聲明直接否定名單存在,民怨徹底炸鍋——68%民眾要求完全公開文件,80%社媒討論痛斥“司法雙標”,連特朗普鐵桿粉絲都焚燒MAGA帽子抗議。
這套“否認—遮掩—滅跡”連招,堪稱權力庇護的教科書。
當司法部長邦迪與FBI副局長邦吉諾因“名單是否存在”公開互撕,甚至鬧出“她走或我走”的逼宮戲碼時,國家機器的公信力早已碎了一地。
而民主黨參議員德賓爆出“FBI千人團隊奉命標記特朗普關聯記錄”的消息,更讓整件事淪為兩黨互潑臟水的爛戲。
馬斯克選此時發難絕非偶然。商業利益首當其沖:特朗普強推的《大而美法案》一刀砍掉特斯拉120億美元稅收抵免,卻保留化石燃料補貼,馬斯克怒斥其為“丑惡行徑”。
政治野心同步燃燒:新成立的“美國黨”急需議題破圈,而高舉“反腐”大旗直搗愛潑斯坦案,既能收割中間選民,又精準打擊特朗普道德軟肋。
他更深諳輿論戰的精髓——借X平臺億萬流量發起#公開真相#話題,一句“特朗普名字就在檔案里”的推文閱讀量破5億。
當特朗普威脅“讓他滾回南非”時,馬斯克反手亮出籌碼:SpaceX以“退役龍飛船”癱瘓美國載人航天,逼白宮在220億美元合同和文件公開間二選一。
商戰裹挾政爭,私怨嫁接公益,馬斯克把“復仇經濟學”玩得淋漓盡致。
這場風波最狠的殺招,在于徹底撕裂了特朗普的權力基本盤。
眾議院議長約翰遜破天荒唱反調,呼吁“司法部應公開一切”;極右翼領袖班農派系與MAGA主流派因“透明還是維穩”激烈內訌;副總統萬斯雖迅速轉向“挺特”立場,但基層活動家勞拉·盧默的警告已成讖語:“愛潑斯坦案將吞噬特朗普的總統任期”。
當共和黨議員馬特·蓋茨強行辯稱“追查拜登腐敗比名單重要”時,所有人都嗅到了堡壘崩塌的血腥味。
更深遠的是,此案捅破了美國權力場的膿瘡:富豪權貴在司法庇護下逍遙法外已成常態,而民眾對體制的信任度正滑向歷史冰點。
馬斯克或許只想扳倒特朗普,但掀起的海嘯卻可能沖垮整個精英統治的堤壩——畢竟當68%的民眾堅信自己被蒙蔽時,革命的火種已然埋下。
文件公開博弈的終局尚未到來,但結局早已寫定:若特朗普死捂文件,他將被釘死在“騙子”的恥辱柱上,中期選舉血流成河;
若被迫公開,政治核爆將席卷兩黨建制派,為馬斯克的“美國黨”騰出權力真空。
唯一確定的是,愛潑斯坦案如同照妖鏡,映出華盛頓金玉其外的袍子下,爬滿了名為特權的虱子。
當馬斯克把X平臺的搜索框變成民眾叩問真相的鼓槌時,“民主燈塔”的底座,已然裂痕密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