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83年,蘇軾在黃州擔(dān)任團(tuán)練副使,這是他因為“烏臺詩案”被貶至此的第三年。
這三年來,年近半百的蘇軾每天怡然自得,雖然沒什么煩惱,但也沒什么開心事,日子過得很平淡。
但是在九月二十七日這天,蘇軾有了一件大喜事,他又多了一個兒子!
蘇軾這輩子在官場上失意,在情場上卻十分得意,他身邊的女子個個都是連婆婆都挑不出毛病來的好媳婦。
就連蘇軾在杭州隨便找到的一個妾,也是一個知書達(dá)理、心靈手巧、多才多藝的女子。
蘇軾在黃州得到的這個小兒子,就是這名叫王朝云的妾室生的。
1071年,王安石正在積極變法,蘇軾則是作為朝臣在靜觀事變。王安石的變法確實可行,但是他想出來的政策,也不一定就全是對的。
蘇軾作為王安石的故交,有資格也有義務(wù)幫王安石找出一些錯誤來,要是這些錯誤的政策真的發(fā)布出去,那可就不是一個人的事了。
要是天下百姓因為王安石瞎指揮而吃不上飯,王安石就是千古的罪人,他肯定會被人們的唾沫給淹死的。
因此,在王安石的失敗政策,還沒有造成無法挽回的影響時,蘇軾上書談?wù)摿艘幌滦路ǖ谋锥恕_@本是蘇軾為國為民的好意,卻被王安石認(rèn)為是針對他的陰謀。
看到蘇軾的上書之后,王安石直接應(yīng)激了,他馬上讓自己的心腹“御史謝景溫”去面見宋神宗,然后又在宋神宗面前說蘇軾的壞話。
蘇軾平日里沒干過什么壞事,但是架不住這位專業(yè)“御史”的添油加醋,宋神宗很快就被謝景溫給忽悠了,當(dāng)即便決定貶謫蘇軾。
不過即使謝景溫已經(jīng)在努力地污蔑蘇軾了,蘇軾的罪名也不大。宋神宗讓他自己選一個地方去,蘇軾就選擇了杭州。
其實蘇軾早就想去杭州玩玩了,但是一直沒機(jī)會,幸好宋神宗給了他一個“公費(fèi)旅游”的機(jī)會。不久之后,蘇軾到杭州上任,他擔(dān)任的是杭州通判。
通判就是相當(dāng)于一個地方的副長官,雖然也有些實權(quán),但是其地位在知府之下。
蘇軾來到杭州之后,過上了比在京城還舒坦的日子,有西湖美景相伴,他又怎會不開心?
他一空就帶著朋友們?nèi)コ韬染?,“忙”得不亦樂乎?/p>
既然失去唱歌喝酒的機(jī)會,自然就少不了一些作陪的女子,而蘇軾一眼就相中了王朝云。
當(dāng)時蘇軾正在帶著眾人喝酒,光喝酒沒什么意思,蘇軾便讓老板將他們店里的舞蹈團(tuán)隊請了出來,而王朝云便是舞蹈團(tuán)隊中的一個,也是這些女子中舞技最好的一個。
跳完舞之后,這些女子入座相陪,蘇軾作為東道主,當(dāng)然有最先選擇權(quán),他直接將王朝云拉到了自己的身邊。
此時的王朝云只化了一層淡妝,穿得衣服也十分素凈,與其他的充滿風(fēng)塵氣的女子不同,王朝云身上有一種清麗淡雅的氣質(zhì)。
而此時的蘇軾看慣了那些濃妝艷抹的女子,當(dāng)看到如此素雅的女子后,頓時感覺好感倍增。
此時的王朝云年僅十二,但是卻十分聰慧,這場宴會結(jié)束之后,蘇軾直接就將她帶回了家。不過,蘇軾只是將王朝云視為侍女,并沒有多余的想法。
蘇軾雖然是被貶到了杭州,但是他在杭州的日子卻更加暢快,這一點令王安石很不爽。
于是他再次上書,將蘇軾貶到了北邊的密州,那首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就是寫于此處。
密州在當(dāng)時屬于邊疆,但是蘇軾在這里的這段時間里,除了一場旱災(zāi)外,什么事都沒有發(fā)生。
在密州待了三年之后,蘇軾又被調(diào)到了徐州。
密州遭旱災(zāi),徐州遭了水災(zāi),蘇軾以身作則,沖在抗洪的第一線,硬是將洪水趕了出去,保住了徐州城。
兩年后,因蘇軾的政績突出,他又被調(diào)往了湖州擔(dān)任知州。
宋神宗其實非常欣賞蘇軾,因此才會給他這么好的待遇。
不管是旱災(zāi)還是洪災(zāi),王朝云有跟在蘇軾身邊。當(dāng)蘇軾的老婆孩子都去避難了之后,只有王朝云一直在他身邊照顧他的生活起居。
當(dāng)蘇軾接到湖州知州的任命后,他興奮地告訴王朝云:“咱們終于能過上輕松的日子了!”
但是王安石并不想看到蘇軾過上好日子,因此他下令讓自己的人盯著點蘇軾,想辦法給他安上幾個罪名。
不過此時蘇軾不知道王安石還在記恨自己,他寫了一篇《湖州謝上表》呈給宋神宗,感謝宋神宗對他的照顧。
這本是一封“感謝信”,卻被一眾官員曲解為大逆不道之言。
然后這些官員又從蘇軾往年寫的詩中,找出了一些看起來像反賊的詩,添油加醋之后呈給了宋神宗。
宋神宗大怒,當(dāng)即將剛上任兩個多月的蘇軾抓回了京師。
而這便是王安石在背后主導(dǎo)的“烏臺詩案”。
蘇軾被關(guān)進(jìn)大牢后,有不少人開始與他劃清界限,只有很少的人愿意支持蘇軾。
支持蘇軾就是支持“反賊”,這些人無一例外,全都被貶謫了。
要不是宋朝不許殺文官,這些人一個都活不下來。
就在這些朋友都選擇離蘇軾而去之時,王朝云堅定地站在了蘇軾的身邊。
不過,蘇軾的這次案件鬧得有點大了,有一些跟蘇軾沒關(guān)系的人,也選擇聲援蘇軾,還有一些退了休的元老也紛紛露頭,希望宋神宗能對蘇軾寬大處理。
而此事件的始作俑者王安石,此時也不好受,他正在被當(dāng)時的輿論大力譴責(zé),最終王安石只好親自出面給蘇軾求情。
既然王安石都出來了,宋神宗只好從輕發(fā)落,只是將蘇軾送到了黃州當(dāng)團(tuán)練副使。
蘇軾回家的那一刻,家里人全都沖出來,沖在最前面的是王朝云。
王朝云自從被送到酒樓之后,就再也沒有家了,是蘇軾和王夫人給了她一個家,如果蘇軾沒了,她的家也就沒了……
不久之后,蘇軾帶著一家人趕赴黃州上任,此時的王朝云也不小了,早就到了可以成親的年齡。
蘇軾的正妻王閏之也有意撮合他們兩個,但是蘇軾覺得兩人的年紀(jì)相差太大,有點難以接受。
但是王閏之勸蘇軾,如果蘇軾不接受王朝云,那么王朝云就是一輩子的侍女。
但是如果王朝云成為了蘇軾的妾,那么她的地位就能上升很多,至少不用每天干活了。
蘇軾覺得有道理,到達(dá)黃州之后,王朝云就成了他的妾。在他們到達(dá)黃州的第三年,年近半百的蘇軾又有了一個小兒子。
此時的蘇軾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太多,他看著這個小兒子,寫了一首《洗兒詩》。
人皆養(yǎng)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zāi)無難到公卿。
這首《洗兒詩》不僅僅是對兒子的寄托,更是蘇軾對自己這一生的反思,如果他不耍那個聰明,不給宋神宗寫那封感謝信,不就沒事了嗎?
如果他當(dāng)初不聰明,不給王安石提什么意見,就看著王安石自生自滅,不也就沒事了嗎?
因此,蘇軾希望小兒子蘇遁,隨隨便便當(dāng)個大官,能糊里糊涂過完一生。
其實很多父母也是這種想法,他們又想讓孩子享福,又怕孩子吃苦,但是在沒有家庭支持的情況下,幸福都是靠吃苦吃出來的,哪有天上掉餡餅的事?
可惜,蘇軾并沒有看到蘇遁長大的那一天,因為這個孩子還沒滿一周便夭折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