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唯一航母 “庫茲涅佐夫” 號的命運近來引發熱議,除了維修與否的爭論,艦載機升級方案也成為焦點。俄媒《消息報》援引專家伊利亞?克拉姆尼克的觀點,提出引進中國殲 - 35 作為備選方案,這一建議背后折射出俄羅斯海軍在技術迭代與戰略現實之間的艱難抉擇。
ai生成
一、俄艦載機升級的緊迫性
當前 “庫茲涅佐夫” 號搭載的蘇 - 33 和米格 - 29K 已顯疲態。蘇 - 33 自 1995 年服役,基于蘇 - 27 的設計缺乏隱身能力,航電系統停留在上世紀水平,機體壽命僅剩數年。米格 - 29K 雖較新,但作為四代機難以應對五代機威脅,且航程和載彈量有限。若航母繼續服役,必須換裝五代艦載機,而俄羅斯自研的蘇 - 75 項目進展緩慢,量產時間一拖再拖。
二、殲 - 35 的現實優勢
相比之下,殲 - 35 已進入量產階段。沈飛新建的兩座 27 萬平米廠房采用脈動生產線,預計年產超 300 架,產能全球領先。其艦載版最大起飛重量達 28 噸,配備氮化鎵有源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超 250 公里,隱身性能優于 F-35C,且雙發設計在可靠性上更勝一籌。出口型殲 - 35E 售價約 8000 萬至 1 億美元,性價比突出。
ai生成
三、俄羅斯的兩難困境
盡管殲 - 35 優勢明顯,俄羅斯采購仍面臨多重障礙。首先是體系融合問題:俄海軍現有數據鏈、雷達系統與中式裝備不兼容,若要發揮殲 - 35 戰力,需對航母進行全面改造,包括升級電子設備、適配發動機等,這將帶來高昂成本。其次是經費壓力,俄烏沖突持續消耗資源,有限預算需在航母維修、新艦建造和艦載機采購間權衡,短期內難以支撐大規模采購。此外,俄羅斯軍工體系長期依賴自研,采購中國裝備可能觸動國內利益集團,政治阻力不容忽視。
四、蘇 - 75 的鏡花水月
俄羅斯另一個選項蘇 - 75 雖已啟動與白俄羅斯的合作,但項目仍處原型機階段,艦載型號尚未開始研發。盡管俄方宣稱其單價低于 3000 萬美元,但缺乏實戰驗證,且技術指標(如航程、載彈量)遜于殲 - 35。更關鍵的是,蘇 - 75 的量產時間表一再推遲,原計劃 2025 年首飛至今未見動靜,遠水解不了近渴。
ai生成
五、戰略博弈的深層考量
對俄羅斯而言,航母不僅是戰力投射平臺,更是大國地位的象征。若放棄 “庫茲涅佐夫” 號,其在北極、地中海等戰略要地的威懾力將大打折扣。引進殲 - 35 雖能快速提升戰力,但可能引發對中國技術依賴的擔憂。不過,中俄曾在戰斗機領域有過合作先例(如蘇 - 27 / 殲 - 11 項目),若能通過技術轉讓實現本土化生產,或可緩解這一顧慮。
結語
殲 - 35 的出現為俄羅斯艦載機升級提供了現實路徑,但其可行性取決于多重因素的平衡。短期內,俄羅斯更可能繼續推進蘇 - 75 項目,同時探索與中國的有限合作。然而,若俄海軍想在未來十年內維持遠洋戰力,放下身段引進成熟裝備或許是不得不面對的選擇。這場技術與戰略的博弈,不僅考驗俄羅斯的決策智慧,也將影響中俄軍事合作的深度與廣度。
ai生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