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趁機擺脫元廷控制,并趁機北擴。1356年,高麗恭愍王王顓趁機中原大亂,兵分北上,奪取了元朝的雙城,甚至渡過鴨綠江,襲破婆娑府(丹東)等地。不久之后,鴨綠江東岸的女真各部基本被高麗征服。1369年,高麗派遣大將李成桂攻取元朝東寧府,至此“東至皇城,北至東寧府,西至于海,南至鴨綠,為之一空。”
很快,明朝的勢力也到達了東北。1371年,元朝遼陽行省平章劉益歸順明朝,朱元璋因此設遼東衛,1375年又升為遼東都司。此后的幾年,明朝又設東寧衛,改原東寧、南京(延吉)、海洋(今咸鏡道吉州)、草河(連山關外草河)、女真五個千戶所為左、右、中、前、后五所。
1387年,明朝向高麗提出,以鐵嶺為界,“鐵嶺北東西之地,舊屬開元,其土著軍民、女真、韃靼、高麗人等,遼東統之,鐵嶺之南,舊屬高麗,人民悉聽本國管屬,疆境既正,各安其守,不得有所侵越”,并開始鐵嶺設衛。
元朝時期的高麗
1387年,明朝擊敗北元大將阿哈出,標志著明朝基本掃除了女真之地的蒙古勢力。隨后,朱元璋派遣使者到女真之地廣泛招撫,許多女真部落歸順明朝,和明朝確立了封貢關系。當年的十二月,水達達女真就歸順明朝,朱元璋在斡朵里部設三萬衛。但僅僅過了三個月,三萬衛就因糧草不濟而內遷到遼東。根據一些資料的考證,三萬衛最初位于圖們江北岸的琿春一帶。
1392年,高麗派遣大將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擁兵自重,發動了叛亂,推翻了高麗王朝,自立為王。為了緩和和明朝的關系,李成桂遣使明朝,朱元璋贈“朝鮮”為李朝國名,承認了李朝的建立。從此,朝鮮就成為了明朝的藩屬國。朱元璋也適度選擇退讓,將鐵嶺衛內遷到了遼東。
鐵嶺衛和三萬衛的內遷都是朝鮮不斷干擾、進攻的緣故。此后,朝鮮的勢力范圍進一步北擴,圖們江以南的女真各部,如哈蘭、三散、海洋、甲州、洪肯、禿魯兀、斡合 、阿沙等部相繼歸附朝鮮,朝鮮北部邊界推進到圖們江一線。史載朝鮮“使李豆蘭招安女真……被發之俗,盡襲冠帶,改禽獸之行,習禮儀之教。與國人相婚,服役納賦,無異于編戶……皆愿為國民。自孔州迤北至于甲山,設邑置鎮,以治民事……延袤千里,皆入版籍,以豆滿江(圖們江)為界” 。
不僅如此,朝鮮還和多個女真部落建立了封貢關系。1392 年 ,兀良哈部(毛憐部)朝貢朝鮮。1393 年,兀良哈部、斡朵里部到朝鮮朝貢,朝鮮“皆授萬戶、千戶、百戶等職有差,且賜米谷、衣服、馬匹 。諸酋感泣,皆內從為藩屏”。
1399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位,是為建文帝。此后,明朝發生了四年的“靖難之役”,無暇東顧,朝鮮則趁此機會在東北快速擴張,而各女真部落也和朝鮮的關系更加密切。根據朝鮮的史料記載,在這幾年間,斡朵里部等女真部落遭到了兀狄哈(七姓野人)的侵擾,被迫遷徙到了朝鮮東北的慶源、鏡城一帶的阿木河河谷定居,接受朝鮮的管轄,為朝鮮“當差役”。
1403年,朱棣即位,史稱“明成祖”。即位當年,朱棣就派遣使者到東北招撫女真各部,胡里改部首領阿哈出在當年十一月來南京朝貢,胡里改部被封為“建州衛”,阿哈出為“建州衛指揮使”。1405年,斡朵里部首領猛哥帖木兒也到南京朝覲,被冊封為“建州衛都指揮使”。從此,建州女真之名出現在明朝的歷史之中。
此時的建州女真居住之地為圖們江南北一帶,是朝鮮和明朝爭奪的地帶,而建州女真同時對明朝和朝鮮朝貢也是關系不明。1404年,有海洋女真上奏明朝,說咸州以北是遼金故土,希望明朝收復。于是朱棣在當年4月派遣使者到朝鮮,要求收回三散、禿魯兀等十一處女真之地。但朝鮮不愿意歸還這些新兼并之地,朱棣也只能做出退讓,承認了朝鮮對十一處女真的管轄。自此之后,圖們江也變成了明朝和朝鮮的界河。
但朝鮮想要真正控制圖們江以南之地,還需要對這里的女真各部進行武力征服。當時,有諸多女真人因為不堪朝鮮的壓迫、驅逐,被迫西遷。例如猛哥帖木兒在1411年帶領部落成員從圖們江以南西遷到了遼東的鳳州(坊州),進一步依附于明朝,明朝于是封斡朵里部為“建州左衛”。
女真遷徙地圖
毛領部是從胡里改部分出的一個部落,朝鮮稱為“兀良哈部”,是阿哈出的兒子猛哥不花建立的,早期接受朝鮮的冊封,同時也接受明朝“毛憐衛”的封號。1410年,朝鮮吉州察理使趙涓制造“土門慘案”,毛憐部酋長把兒遜被殺,部落損失慘重,毛憐部不得不內遷到遼東一帶。李成梁的祖先原本也是居住在圖們江以南的女真人,也是在明朝前期西遷到遼東,后來融入漢族之中,改姓為李。
當時韃靼勢力強盛,西遷遼東之后的女真常常受到蒙古騎兵的威脅,尤其是1422年,蒙古軍隊大肆侵擾遼東,韃靼人“不滿遼東廣寧、山海衛等處,掠奪不已”。為了避開蒙古的鋒芒,猛哥帖木兒又帶領部族成員1600多人返回到了阿木河谷居住。胡里改部首領李滿柱(阿哈出之子)則帶領部族在1423年帶領部族400人轉移到婆豬江居住,大概位置就是今天桓仁縣的佟家江,這里就是滿洲的發祥地。
回遷后的斡朵里部很快就遭遇了一場大災難。1423年,遼東的女真千戶楊木答兀叛變,他掠走開原1000多軍民,逃竄到了阿木河一帶。朱棣立即下旨,讓遼東都指揮使司裴俊和猛哥帖木兒平叛。可裴俊160多人到達阿木河后,就被楊木答兀糾集的300七姓野人圍攻,生死難料。為了救出裴俊,猛哥帖木兒帶領500女真人馬趕來,雙方大戰一場,楊木答兀不敵而走。
幾天后,楊木答兀又糾集800人包圍了明軍和斡朵里部的營寨,猛哥帖木兒等倉促迎戰,最終寡不敵眾,死傷慘重。此次事件,史稱“阿木河之變”。在事變中,建州左衛的印信、財物被搶掠一空,部落成員減員嚴重,元氣大傷,而猛哥帖木兒本人和長子阿谷等戰死,次子董山被俘走,只有弟凡察幸免于難。
明朝的史料并未說明阿木河之變產生的原因,但仔細分析就可以看出朝鮮的影子。七姓野人,生活在黑龍江流域的一些女真部落,投靠朝鮮的有不少。楊木答兀之所以會叛變,可能是受到朝鮮的蠱惑。從楊木答兀竄入阿木河谷后得到了七姓野人的擁護,其背后必然是朝鮮的支持。阿木河之變后,斡朵里部遭遇重創,已經無法在阿木河谷立足,于是被迫再次西遷到遼東,避開朝鮮鋒芒,選擇進一步依附于明朝。
阿木河之變后,朝鮮加速了對圖們江以南女真部落的滲透。在此之前,朝鮮在圖們江以南只設了慶源一鎮(1417年設),此后又陸續增加了鐘城(1431年)、會寧(1434 年)、慶興(1435 年)、穩城(1441 年)、福寧(1449 年 )合稱“東北六鎮”。但朝鮮東北的女真部落直到明末也并未完全被征服,他們和海西、建州女真村寨千絲萬縷聯系,直到清朝時期朝鮮才將之全部同化。
東北六鎮
1434年,猛哥帖木兒之弟凡察來京朝貢,被冊封為“建州左衛都督僉事”。不久,董山等人在毛憐部的斡旋下,被七姓野人釋放回歸部落了。1440年,凡察就帶領斡朵里部的殘余部眾遷徙到了蘇子河一帶,和胡里改部、毛憐部比鄰而居。
董山長大后,和叔叔凡察爭奪建州左衛襲印。二人爭奪的事情匯報到了明朝,明廷要求收回舊印,但董山不許。明朝又要求收回新印,結果依然得不到同意。于是明朝索性又增設建州右衛,以凡察一部為右衛,同時保留二部的朝貢特權。至此,建州三部正式形成,如果算上毛憐部則為“建州四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