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活七十古來稀。”七十歲的年紀,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這個年齡,啥沒見過?可見得多了,心反倒容易亂,尤其是面對家里家外那些瑣事。好多人覺得,操了一輩子心,沒點話語權、不管點閑事、不給自己爭口氣,日子就白活了。唉,其實啊,人老了,能省點事就省點事,免得把自己折騰苦了還挨兒女埋怨。
這一篇,不嚇唬你,也不勸你假裝糊涂,就是掏心窩子說一說:人到七十,有四件事要學會放下。別當耳旁風,否則,真會后悔莫及。為啥這么說?先聽聽幾個真實故事。
第一,不要強行插手兒女的婚姻
老王頭今年七十三,年輕時是單位的小領導,家里一直說得算。可偏偏這性格到了晚年,也改不了。孫女今年二十八才相親,老王頭嫌小伙家境一般,三天兩頭各種理由勸分。結果孫女氣不過,斷了聯系。后來女孩跟一個更不靠譜的“海王”談對象,半年不到分了。老王頭這才想明白——再好的父母,也不能替孩子生活。橫插一杠只會弄巧成拙,到頭來兒女怨,自己也落了個不是人。
第二,別借錢給親戚朋友充面子
你以為是幫忙,別人卻當你“提款機”。真事,樓上那個李大媽,人稱“老好人”。去年侄兒結婚,借了五萬塊,說好三個月還。結果侄兒去了南方打工杳無音信。李大媽急壞了,家里的養老錢全搭進去了。兒媳氣得摔門而去,自己也抬不起來頭。親戚關系鬧僵了,錢也要不回,人還被貼上了“錢癡”的標簽。七十以后,留點錢養老,比什么都重要,別啥人都敢借,誰還能把你的老臉當盤菜?
第三,千萬別總想著“管教”下一代
小時候沒少訓自家兒女,現在孩子大了,孫子孫女也不少,很多老人又忍不住。比如我家張嬸,有個小孫女,今年五歲。張嬸自以為經驗豐富,每天追著孫女填飯,一不吃就發脾氣。有一次,孫女嚇得躲進廁所,哭得打嗝。一家人都勸她別逼孩子,她偏說“我是為她好”。結果長此以往,孩子在奶奶面前就是不說話,連見都不愿見了。這一代有這一代的育兒經,咱老人最多提提建議,真別越界,親情反而越拉越遠。
第四,不要耗費心思爭“一家之主”
到了古稀之年,家還是家,可權力、地位早已變了樣。有些老人,嘴上說“退休了輕松”,實際上事事想拍板。隔壁鄭叔和兒媳的冷戰,三年沒消停。鄭叔總愛干涉兒子買房、換工作,逢年過節一家人吃飯,鄭叔“金口玉言”之下,不許誰夾菜、夾菜方向都規定。
兒媳一開始忍,后來終究搬了出去。鄭叔這才明白:人老了,面子這東西看得太重,反倒讓家庭失了溫度。還記得他說:“家和萬事興,說的是真理。家里再大,也是兒女的,不是你一個人的講臺。”
其實,歸根結底,咱七十歲的人,最怕的是啥?怕孤單,也怕被嫌棄。可越想掌控人生,反而越失去溫暖和體面。人過七十,應該更多地關心自己的快樂與健康。把兒女的路留給兒女,把錢財攥在手里,把孫輩的成長交給時間,把家的氛圍交給包容。老有所依,老有所樂,這才是最該追求的啊!
最后奉勸各位,千萬別犯這幾樣錯——
1. 不摻和孩子婚姻;
2. 不為親戚借錢出頭;
3. 不搶“家教”位置;
4. 不爭家里“話事權”。
這樣踏實地安度晚年,就不會留下遺憾和悔恨。人啊,越老越要學會“收心”,別把自己累倒了,把家人氣散了。別為了所謂的“道理”和“面子”,最后把幸福送走,那可就真劃不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