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2025年7月,立陶宛邊境的裝甲車揚起漫天塵土。這是二戰后德國首次將整建制戰斗旅(約4800人)永久部署海外——5月22日的駐軍儀式,悄然撕開了歐洲安全格局的一道裂縫。不到兩個月后,德國防長皮斯托里烏斯面對英國《金融時報》的鏡頭,拋出一顆震撼彈:“如果俄羅斯襲擊北約,德軍已準備好擊殺俄軍士兵。”這番帶著血腥味的宣言,像匕首刺破了戰后德國精心維持的軍事克制形象。
德國戰車轟鳴的背后,一場危險的戰略轉型正在加速。皮斯托里烏斯刻意強調“憑借實力談和平”的邏輯,恰恰暴露了柏林的政治焦慮。美國正強力推動北約盟友將國防開支提升至GDP的5%,這對福利負擔沉重的德國而言不啻為一場政治豪賭。防長的“擊殺宣言”,恰似為軍費暴漲量身定制的輿論炮彈——當“俄羅斯威脅”被掛在嘴邊,議會里的反對聲和街頭的抗議浪潮似乎都該為國家安全讓路。
德國國防部長(資料圖)
莫斯科的回應簡短而鋒利。7月14日,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以九字定音:“德國正再次變得危險。”這絕非尋常外交辭令。當“危險”一詞從俄羅斯人口中擲向德國,二戰記憶的幽靈瞬間在歐陸上空盤旋。1941年納粹鐵蹄踏碎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場景,此刻化作外交暗語里的歷史警鐘。俄羅斯的潛臺詞很清晰:一個掙脫道義枷鎖、重拾進攻性軍事姿態的德國,比任何導彈更令人警惕。
耐人尋味的是,這場“狠話交鋒”發生在微妙的戰略迷霧中。就在7月初,德國軍方曾炒作所謂“中國軍艦激光照射德軍機”事件,結果被中方事實核查戳破。當渲染外部威脅成為政策工具,皮斯托里烏斯對俄強硬表態的客觀性同樣令人存疑。北約需要“怪物”維持凝聚力,而德國需要“威脅”推動擴軍,這種危險的合謀正把歐洲拖向深淵。
德國國防部長(資料圖)
立陶宛駐軍與德國防長宣言構成一組刺眼的信號燈。前者突破《最終解決德國問題條約》對境外用兵的限制,后者公然談論“擊殺俄軍”打破語言禁忌。當“軍事克制”從國家信條淪為過時標簽,德國政治精英顯然在押注一場豪賭:通過展示武力重獲大國地位。歷史卻在冷笑——上一次德國追求“平等對話靠實力”的實踐,將半個歐洲化為焦土。
俄方“危險”論斷的深層邏輯,直指當前歐洲安全困境的病灶。當北約不斷東擴至俄羅斯門前,當德國戰車重新碾過東歐平原,所謂“威懾”正在異化為自我實現的預言。佩斯科夫6月就曾揭露北約本質:它需要不斷制造假想敵來證明巨額軍費合理。如今德國主動扮演急先鋒,恰讓俄羅斯的諷刺成為現實注腳。
德國國防部長(資料圖)
歐洲大陸的和平鐘擺正在發出刺耳的吱嘎聲。德國防長輕描淡寫說出的“擊殺”,俄羅斯用九字回應點破的“危險”,本質上都是銹跡斑斑的歷史齒輪重新咬合的征兆。當軍事手段再度壓過政治智慧,當安全訴求淪為軍備競賽的遮羞布,柏林與莫斯科的隔空交鋒或許正是新風暴的序曲。歷史不會簡單重復,但人類對沖突魔盒的健忘癥,永遠是和平最大的敵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