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村里路不好,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現在水泥路修到了家門口,下雨天再也不用踩泥巴了,出門辦事方便多了!”7月17日,含山縣陶廠鎮西山大柱村道路施工現場,看著剛剛硬化完成的村道,村民柱仁華露出滿意的笑容。
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以來,含山縣堅持開門教育,將學習成效與民生實事緊密結合,有針對性地解決群眾反映的實際困難、問題,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結合訪企入村專題行動,以農觀政、改進作風。通過實地調研、走訪農戶、分析12345熱線數據,聚焦“家門口道路未硬化”“雨雪天出行不便”等群眾反映強烈的痛點,把“戶戶通”工程作為專項整治重點。截至目前,首批240公里道路項目已完成170公里,進度達70.8%,解決了5300戶家庭的出行難題,切實將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為民辦實事”的實際成效。
“群眾有需求、但上級沒有現成指導意見,我們就從政府文件里找方向、謀思路。”含山縣農業農村局黨委委員張宏介紹。針對如何實施農村道路“戶戶通”工程,解決好群眾出行“最后一米”難題,縣委召開專題會議深入學習領會上級文件精神,創新確立“縣號召、鎮組織、村實施、民自愿”原則,積極推行“以工代賑”,明確“縣級解決材料資金、鎮村自籌施工資金”的推進路徑。
作為“戶戶通”工程牽頭單位,項目正式動工前,含山縣農業農村局對全縣道路硬化情況進行全面摸排,共排查出待硬化道路361.63公里。選取群眾一致同意支持的8個鎮69個行政村、240公里道路作為工程首批項目。編制“一村一方案”,構建“縣級統籌、部門協同、鎮村實施、群眾參與”的機制,形成上下聯動的工作格局。“我們通過政策整合和市場運作,既保證了質量,又降低了成本。”張宏介紹,為破解資金瓶頸,含山縣整合專項債資金300萬元,專項用于水泥、砂石等建材采購;鎮村采取鄉賢捐助、村集體經濟投入、村民自籌等方式,解決人工、機械等費用。
在成本控制上,含山縣創新“統談分簽”模式,以鄉鎮為單位打包建材需求,與本地廠商統一談判采購,材料成本平均降低15%;通過“四方協議”機制,直接將資金撥付至施工單位,實現“資金直達項目、規范使用”,確保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
“自己的路自己修、自己管,既掙了錢,路也修得扎實。”柱仁華告訴筆者,村里的路由村民自己參與修建,每人每天能獲得120元的勞動報酬。據了解,含山縣嚴格落實“以工代賑”政策,由各村黨組織牽頭成立工作組,開展混凝土澆筑、施工安全等技能培訓;由村民代表組成質量監督小組,全程參與材料檢驗、路基壓實、養護管理等環節。目前,項目已累計帶動全縣130余名群眾就業,人均增收約540元,切實把“惠民工程”變成了“富民工程”。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含山縣以“戶戶通”工程為抓手,聚焦群眾出行痛點、難點,創新工作方法,將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為民服務的實際行動,全力打通鄉村交通“毛細血管”,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持續動能。下一步,含山縣將全力推進剩余道路建設,確保7月底“戶戶通”工程首批項目全面完工,讓便捷暢通的鄉村道路惠及更多群眾,進一步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陶志堯 袁浩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