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辦事摸不著門、找不對人,現在掃個碼就能反映問題,干部還會主動上門幫忙,這服務真是太貼心了!”近日,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勺窩鎮新天地社區后壩組村民李守書老人看著墻上的“服務卡”,對鎮上的服務新舉措贊不絕口。
近年來,納雍縣勺窩鎮堅持黨建引領,以“縣鄉村組戶人”工作思路為契機,聚焦群眾辦事“最后一公里”難題,創新推出“碼上辦 + 上門辦”服務模式,將數字化便捷與面對面溫情相結合,構建起高效暢通的服務群眾“雙通道”,讓群眾訴求有人應、難題有人解。
下沉干部排查道路隱患。
“碼上辦”:指尖輕觸,訴求“秒達”
“便民服務卡上有書記、鎮長、紀委書記、派出所長、駐村組長的照片、電話,還有兩個二維碼,群眾可打電話或掃一下二維碼就能反映訴求,不管是問醫保政策,還是反映路不好走,還是反映生活困難,很快就有人回電話。”勺窩鎮黃河社區村民張大爺展示著家門上的藍色卡片。
這張“服務卡”正是勺窩鎮“碼上辦”的核心載體。鎮里組織52名干部職工,由黨政班子帶隊分組下沉17個村(社區),累計張貼服務卡7000余張,實現群眾全覆蓋。卡片上的二維碼鏈接專屬服務小程序,群眾可在線提交政策咨詢、矛盾調解、民生實事等各類訴求,后臺實時接單后,按照“分類派單、限時辦結、及時反饋”機制推進,形成閉環管理。
農戶墻上的服務卡。
不久前,中心社區村民通過掃碼反映水管不通水、吃水難的問題,鎮里接到訴求后,當天就組織人員現場查看,3天內就組織完成了管道設施修復。巴雍村老營五組村民彭五中通過掃碼反映“其妻子陳中秀患鼻咽癌,家里有一個孩子正在讀大學,有兩個孩子今年參加高考,還有一個七十多歲的母親生病,無力承擔巨額費用”問題,鎮里接到訴求后,立即安排工作組上門核實,并按照程序識別納入監測戶。截至目前,“碼上辦”平臺已受理群眾訴求150余件,辦結率達98%,平均辦理時長較以往縮短60%。
“上門辦”:腳步丈量,服務“暖心”
“舒大爺,您倆老的養老保險認證我幫您弄好了,以后有啥需要,直接打電話就行。”在勺窩鎮魚塘坎村,鎮干部正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門服務。
針對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勺窩鎮同步推行“上門辦”服務。鎮里組建17支“感恩先鋒隊”,結合“感恩議事會”收集的50余條民生建議,定期開展“敲門行動”,提供代繳養老保險、代辦證件、技術指導等“一對一”服務。
下沉干上門為舒乾榮倆老認證養老保險。
五一村產業園的農戶們對此感受頗深。因不懂合作社分紅流程,不少農戶心存疑慮,鎮干部帶著政策手冊上門講解,還邀請專業人員現場演示核算過程,徹底打消了大家的顧慮。“干部上門不僅辦事,還講政策,咱們心里亮堂,干事也更有勁兒了。”農戶們說。
“雙通道”:雙向發力,凝聚民心
從“群眾跑腿”到“數據跑路”,從“被動等待”到“主動上門”,勺窩鎮的“碼上辦”與“上門辦”雙向發力,既以高效便捷的數字化服務提升辦事效率,又以面對面的溫情服務傳遞民生溫度,讓群眾的幸福感持續增強。
今年以來,勺窩鎮踐行片區“村為主”工作思路,將全鎮17個村(社區)劃分為4個片區,選派4名科級領導干部擔任片區組長,按照三分之二干部下沉原則,下沉52名機關干部到村(社區)一線服務群眾。同時,制作便民服務卡7000余張,覆蓋全鎮群眾。卡片印有鎮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及派出所、駐村工作組等關鍵崗位人員信息,姓名、單位、職務、電話一目了然,還配備“防返貧自主申報”“社情民意直通車”二維碼,群眾掃碼可線上反映困難、提發展建議。
如今,“有困難找干部,掃碼上門都方便”已成為當地群眾的共識,這一“雙通道”服務模式正不斷凝聚起黨群同心、共促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圖/文 張應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