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作家約瑟夫·阮在《不要相信你所想的一切》一書中說:
“很多人活得痛苦而焦慮,是因為他們從不做那些能讓自己過得更好的事情,而是不斷自我策反,將自己送回原位。”
很多人在開始想做一件事的時候,內心都有無數的,不斷質疑自己的聲音。
而這些聲音一旦變得混亂起來,事情還沒有啟動,自己還沒有行動,就覺得自己身心俱疲了。
因為那些糾結對不對的人,生活不可能走向對的方向,只會讓自己的人生在原地打轉,而自己也會在各種懷疑和遲疑當中,消耗自己,毀滅自己。
這種反復在潛意識里,希望每件事都能夠順心順利進展,希望一切都完美進行的想法,到頭來只會把自己折騰得越來越狼狽,疲憊,傷心流淚。
這樣心態的人,人生又怎么可能會過得輕松幸福呢?
易糾結的人,易內耗
在這個充滿變數的時代,如果一個人太過容易變得糾結。
那么,人就容易走向內耗。
畢竟,你越是急著去證明什么,或者急著去做好某件事,就越可能陷入本末倒置的處境。
然后,明明自己啥也沒想明白,然后就急不可耐地去做,最終虎頭蛇尾,橫豎都是錯的示范。
最終,一邊糾結,一邊痛苦,因為總是看不到自己想要的結局。
其實,喜歡糾結的人,就容易內耗。
正如作家馮唐說的那樣:內耗的本質,就是事做得太少,想又想得太多。
當然,人一旦陷入內耗當中,就會在各種懷疑以及遲疑當中,進行一系列且毫無意義的消耗。
最終,變得焦慮,總是在一邊進行靈魂考驗,變得極其消極迷茫。
但殊不知,哪怕自己如此內耗糾結,但是那些自己絕大多數焦慮的事,幾乎最后都不會發生。
這就很尷尬了,自己一直習慣焦慮著那些還未出現的問題,糾結著那些不會出來的困難,最終卻把自己折磨得精疲力盡,毫無希望。
行動,才是唯一的答案
人啊,與其糾結,不如行動。
唯有拿出強硬的行動,逢山開路,遇水造橋,別老想著這樣那樣,而是先下意識付出行動。
然后,我們才能在行動當中遇見問題,在遇見問題之后解決問題。
而在解決問題之后,我們才能通過持續的行動、修正、堅持,最終一點點干成自己想要看到的局面。
很贊同這么一句話:
“想干一件事,你可以非常粗糙地去干,忘掉一些得失地去干。至于干得好不好,那是你干完后才需要考慮的問題。”
凡事先完成,再完美,這樣接下來我們一步步靠自己的行動,靠自己的付出和堅持,積累經驗。
可若是凡事都要先糾結一番,害怕自己做得不好,甚至擔心自己做錯的話,那么自己就永遠得不到成長,因為那樣根本很難看見自己的不足。
生活本身,就是一場場的試錯以及探索的旅程,若是自己總不愿去探索,甚至不敢去試錯的話。
那么,你就容易陷入到各種各樣的糾結當中,但是反過來,倘若你持續拿出行動去改造自己,去改正生活的話。
那終究也會驚喜地發現,那些反復讓自己感到糾結的問題,其實也就那么一回事。
別糾結,不內耗,才是好人生
無論怎么樣,其實我們的人生都會充滿各種問題和遺憾的。
但是,那些很少糾結,不去內耗的人,反而可以通過個人的努力行動和持續成長,終于可以在短暫的一生當中,做成那么幾件事,也是值得了。
季羨林曾說:世上很多事情,都是那些看似一根筋的傻子做成的。
的確,想干一件事,我們大可不必凡事具備了才去執行,我們本可以先粗燥做著先。
然后,不管好不好,就專注眼前,先去完成,再講完美,就怕自己一邊做著,一邊又在那里糾結、懷疑。
人生本就是一場體驗,若總是在那里左顧右盼,就會影響生活體驗,陷入混沌當中。
不如拿出行動來打破幻想,堅持行動去提升自己,最終用實實在在的結果來抵達自己想走上的路,來過上自己想要的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