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總有人念叨,以前日子苦哈哈,老一輩卻天天樂呵呵;現在年輕人條件好了,反倒動不動就說抑郁,老一輩和年輕人的心態差異,真是隔著好幾條街。
你看咱爹媽那輩,兜里比臉都干凈的時候,照樣能樂呵呵地過日子。我爸跟他那幫老伙計,仨核桃倆棗的下酒菜,能從中午喝到后半夜,笑得比誰都歡。他們那會兒哪懂什么叫抑郁啊,頂多是累了罵句臟話,第二天該上工還得上工。
再瞅瞅現在的年輕人,個個跟上了發條的機器人似的。上班卷業績,下班卷考證,連刷個手機都得跟人比誰的朋友圈點贊多。有回我那剛畢業的侄子吐槽,說他現在連做夢都在改PPT,嚇得我趕緊塞給他塊紅燒肉——至少肉體得先滿足不是?
有人說這是年輕人抗壓能力差,我可第一個不答應。以前的人愁的是下頓有沒有窩窩頭,現在的年輕人愁的是,就算頓頓啃窩窩頭,這輩子能不能湊夠首付都難說。就像我那開網約車的鄰居大哥說的:"我們那會兒是身體累,現在的娃是心太累,擱誰誰不emo啊?"
更逗的是長輩們的理解偏差。我表姐確診焦慮癥那會兒,她媽天天念叨:"你就是手機玩多了,跟我去菜地澆澆水就好了。"結果表姐真跟著去了,回來更焦慮了——因為發現自己連澆地都沒老媽澆得好。
其實,不是年輕人矯情,是這世道變得太快。以前的人聚在一起喝酒吹牛,現在的人隔著屏幕點贊群發。老一輩靠鄰里互助過活,現在的人住對門都未必知道姓啥。就像我那愛琢磨的老叔說的:"現在的娃啊,兜里揣著智能手機,心里卻揣著塊大石頭,能不沉嗎?"
說到底,誰也別笑話誰。老一輩扛過了物質匱乏,年輕人正在扛精神重壓。有空多跟家里的小年輕嘮嘮,別總說"我們那時候",多聽聽"他們這時候",說不定你遞過去的不只是一杯熱茶,還能幫他們卸下來點兒心里的包袱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