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進直播間的寶貝,如果有想學的興趣愛好或技能,可以去小黃車逛逛,我們有兩種類型的課程,一種是體驗探索類,一種是系統深度學習類……”最近每天早上9點,專職主播張瑋都會在直播間介紹夜校的課程。
張瑋也曾是學員,她在夜校結識了不少同齡“校友”,有思考產假結束后復工的年輕寶媽,有探索副業的在職者,也有想轉崗的從業者……“人生不只有軌道,還有曠野,夜校讓我看到更多職業選擇的可能性。”
在北京、上海等城市,階段性跨省、下班后跨區上夜校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他們用夜校所學技能提升工作效率、開辟副業實現創收,甚至贏得就業新機會。
幫年輕人找到職業方向
張瑋做過多份兼職:發傳單、銷售員、服務生、兼職主播……她曾想報名參加專業主播培訓機構,但動輒上萬元的學費讓她望而卻步,“當時處于探索方向的階段,沒必要花太多錢”,所以她花了五六百元去夜校學習“互聯網營銷師”課程:通過系統學習將零散的實踐經驗與理論知識相結合,讓直播“更上一層樓”。
在這個4-6人的小班里,張瑋在兩個月的6節課里學習了直播平臺規則、全媒體運營商業化模式、直播帶貨全流程認知與場景搭建,還在老師的指導下策劃運營并完成了一場帶貨直播。
除了對直播產業上下游、團隊運作與配合、時間段的選擇、流量和話術有了更多的認知,張瑋覺得更重要的是知曉底層邏輯后帶來的視角轉換——由賣產品轉換為提供服務和幫助,“要從消費者角度出發思考產品能為他們帶來什么益處”。她笑稱夜校讓自己從“草莽英雄”變成了“正規軍”。去年年底結課后,她的身份由學員轉變為工作人員。“夜校不只有興趣類陶冶情操的課,也能在這里學到實用的技能,幫年輕人找到職業方向。”
“強烈建議沖一波夜校,把快樂和技能一起打包帶走……”在社交平臺上,武若婷分享了她在佛山市某夜校學粵語的感受。對不少年輕人來說,會粵語是追星、追劇、唱粵語歌衍生出的興趣愛好,而對于25歲的江西女孩武若婷來說,會粵語是初入職場的硬通貨。
在公司,武若婷幾乎被本地同事包圍,大家只在開會等正式場合講普通話,小范圍交接工作時便自動切換至粵語頻道,除打印文件、蓋章用印這些簡單用語,武若婷連聽懂都難,更不必說插話討論,與同事吃飯時她也常因語言不通而倍感疏離。
她深知真正把粵語用到工作中還需漫長的時間,結束8個課時的學習后,她打算繼續自學,“我現在的目標不是能講,而是先能聽懂同事講什么”。接受采訪時,武若婷已學習了粵語文化、日常用詞和音調,“我能聽懂的粵語越來越多了”。
讓普通人學到前沿知識
今年2月起,蔡順騰每周五下班后的固定行程是接孩子回家、吃晚飯、去夜校。免費的夜校開在深圳市龍華區福城街道章閣社區服務中心,20分鐘的步行就能讓蔡順騰從父親的角色轉換為夜校學生。
有的同學來自本社區和鄰近社區,有的來自鄰近的福田區、羅湖區、寶安區。蔡順騰介紹,有些跨區的年輕人來回乘地鐵需近4小時,談及大家為何對夜校熱情高漲時,他覺得課程吸引力很大,“AI是一個風口,大家都想著要學,不學就落后了”。老師講授的內容簡單易懂,完全沒接觸過AI的小白也能接受,“一節課只講兩三個知識點,大部分時間都是老師手把手教我們實操”。
利用AI來創業,這是蔡順騰未來的打算:可以通過AI視頻引流進而帶貨實現變現,還可以像很多主播一樣成為直播講師,在直播間教人用AI做視頻……
蔡順騰保持著每天自學兩小時的習慣。他和同學們組成的AI視頻小組,在注冊的短視頻賬號上維持著每天更新兩條視頻的頻率,粉絲數量正在穩步上漲。
蔡順騰的夜校同學程勇是一名工業設計師,他將習得的AI技能應用到工作中,讓AI生成多個創意方案,擇定其一作為初稿并進行詳細設計,“之前團隊做一版方案初稿需要兩個月,現在兩小時內就可以生成不同風格的設計方案,為我們節省了很多時間”。
在夜校的無人機課上,程勇還學習了無人機模擬操控技能,他準備去考無人機執照,“低空經濟前景廣闊,這又是一個可以兼職或搞副業的機會”。他熱衷于在夜校學技能,最近,他還報名了夜校的工業機器人基礎操作課,“技術能力提升后在職業方向上可以有更多選擇,這對年輕人很重要,夜校是一個很好的平臺,讓普通人都能學到最前沿的知識”。
多些技能,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去年底,深圳市龍華區福城街道章閣社區AI夜校的第一課上,工作人員臨時多了一項任務:找40多個凳子。街道黨建和組織人事辦工作人員陳卓回憶,線上報名的只有25名學員,實際來上課的有60多人。
去年12月初,夜校開設了AI課,教學員利用AI完成寫作、畫圖、視頻、智能體開發、電商設計等,同時,還根據特定群體的特定需求提供相應課程,如為快遞外賣騎手開設無人機模擬飛行訓練課,為全職媽媽開設DeepSeek智慧媽媽全方位提升課程,為新就業群體開設的新就業群體必備神器:DeepSeek創意與效率提升工具課程……
學員中有新就業群體、待就業青年,也有哺乳期抱著孩子來上課的寶媽。陳卓介紹,新就業群體是夜校主要的對象群體之一,促進就業與提升技能是重要目標,免費的普及公益課為渴望學習的青年降低了學習新技術的門檻,拓寬了他們的就業思路。
“面對技術浪潮,外賣員、快遞員擔憂未來會不會被替代,在無人機還未普及前,他們在夜校學會無人機操作,可以讓他們看到騎手變飛手的可能,以后就能比別人轉型快一些。”陳卓說,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他們有了更多信心和期盼。
北京市翼海心夜校校長劉國杰介紹,“很多課程分初級和進階、高階課程,先學初級課程,如果學員有繼續學習的需求,都會進入下一階段學習。”有需求的學員會自發組團,找她提出開課需求,“很多課程是被學員反向要求來的”。
西安Freetime夜校課程表中有“技能”類目,校長白予舒介紹,這類課程應用場景廣、就業和副業崗位需求大、入門相對較快,還能滿足興趣、社交和增收的多重需求,體驗感強、成果可見,報名開啟幾分鐘內“秒光”是常態。
白予舒做過統計,在實用技能型課程的學員中,想實現職業轉型或晉升的占多數,他們在工作中遇到瓶頸,希望通過學習新技能實現轉行或內部晉升,開拓副業以增加收入的“斜杠青年”也在增多,他們想通過學習技能開辟第二收入來源。
“就業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產業升級和技術迭代加速催生了大量新職業和技能需求,許多青年渴望提升技能或轉換賽道。”白予舒介紹開設技能課的原因,“夜校恰好能在工作之余為青年提供一個時間靈活、性價比高、聚焦實用技能的學習平臺”。
“能上手”是白予舒的主要教學目標。她坦言,夜校的課程只是“敲門磚”并非“通行證”:對于零基礎轉行的學員,僅靠一期夜校課程通常不足以直接找到一份理想的全職工作,夜校課程只能提供系統入門、技能框架和作品起點。
“對于已有相關基礎或經驗的學員,夜校課程能填補關鍵技能缺口,提升簡歷競爭力和面試成功率,而對于接單、做小項目等副業或初級兼職,學完并掌握課程內容后,是完全有可能立即開始嘗試和接單的。”白予舒有這份信心。
(應受訪者要求,張瑋、武若婷、白予舒為化名)
在當下的“新型夜校”里,哪些課程最受大家的青睞?
“夜校”,這個充滿懷舊色彩的詞匯,如今正在悄然融入眾多年輕人的夜生活,成為他們尋求自我提升、豐富業余生活的新選擇。
在這些被稱為“夜間學堂”的地方,年輕人是怎樣尋找屬于自己的成長路徑的?在當下的“新型夜校”里,哪些課程最受大家的青睞?
晚上7時10分,在位于江蘇徐州的新沂青年夜校,學員們正專注地在吉他課上學習彈唱技巧。95后的上班族孫敬博就是其中之一:
孫敬博:白天工作對著電腦,晚上彈吉他特別解壓!這里老師專業,還能認識一群興趣相投的朋友,比在家刷手機有趣多了。
對孫敬博來說,“低門檻、高趣味”這是青年夜校吸引他的原因之一。而課程價格也同樣親民,單節課費用不超過30元,讓他和更多像他一樣的年輕人可以無負擔地根據興趣選擇喜歡的課程。
不僅僅是吉他,舞蹈、茶藝、羽毛球……自去年2月份開班以來,新沂青年夜校已累計開設了40多門多元化課程,成功在年輕人中掀起了一股“夜校充電”的熱潮,截至目前,青年夜校已吸引超過4100人次參與。
“白天上班,晚上學藝”,青年夜校的課程預約常常“一課難求”,甚至有外地年輕人慕名而來。新沂青年夜校的負責人張寶宇說,學員中“90后”“00后”占比超八成,文化藝術、健康運動、技能提升是他們熱愛的“爆款”課程。
張寶宇:年輕人更注重興趣+實用,比如吉他、烘焙這類能展示個人特長的課程最受歡迎。我們計劃增設短視頻剪輯、街舞等潮流課程,同時保留經典項目,讓夜校成為年輕人持續成長的充電站。
晚上七時左右,在江蘇昆山的一個商務大廈內,學員繆亞娟和李進正在老師的現場指導下,練習紙杯蛋糕、酥皮泡芙等西式面點的實操制作。
學員繆亞娟:之前我學過茶藝、瑜伽之類的課程,對美食也很感興趣,尤其是西點,所以來參加這個西點的培訓。
學員李進:有時候晚上下班了沒什么事,提升一下自己的技能,學好了以后可以為家人做點小蛋糕之類的,制造點驚喜。
這樣的西式面點制作培訓是今年昆山市首批“家門口的技能夜校”課程之一。近期,涵蓋家政、育兒、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的其他技能培訓課程也將陸續開班。昆山市一家職業培訓學校的校長洪雪說,授課老師都來自取得職業技能培訓許可的民辦職業培訓學校,或具有相關專業設置的職業院校。在取得相應的職業資質后,學校還會為學員們推薦就業崗位。
洪雪:我們學校提供的課程主要是生活服務類的,都是跟生活息息相關的,也是讓學員把碎片化的時間利用起來,掌握一門獨特的專業技能。
青年夜校就像是成年人的興趣班,在河南鄭州,許多年輕人也會選擇去夜校給自己“充電”,或是學一項技能,或是培養新的愛好。當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這樣的學習和生活方式,鄭州的夜校又在進行怎樣的布局設計與課程改革呢?
晚上8點多,在位于鄭州市金水人才服務中心的一個美妝教室里,彩妝老師程于容耐心地講解著化妝的步驟與技巧,學員們對著鏡子學著打造精致的妝容。
程于容:我們有12節課程,從第一節課程就是認識彩妝,怎么去選擇自己的彩妝,后面的有日常妝、約會妝、工作中一些正式場合的一些妝造。
學員蔡雅麗說,這里的夜校不僅讓她學到了新技能,還幫助年輕人釋放壓力、擴大了社交圈。
蔡雅麗:離家也比較近,價格也挺合適的,所以正好來學習一下這個技巧。白天上班時間也很忙,正好晚上這個空閑(在夜校),比在家刷劇更充實一些。
在鄭州文化館四樓的手機拍攝與剪輯課堂內,來自各個年齡段的學員們正聚精會神地學習拍攝原理。市民陳女士興奮地說,原來拍出好照片并不需要上萬元的設備,只需掌握一些技巧,自己也能成為朋友圈里的攝影大師。
陳女士:愛拍一些街邊或者出去玩的照片。總覺得在手機視頻剪輯方面有欠缺,所以還是想豐富一下自己。上過一次課之后就覺得,咱們的課程設置既豐富,然后老師也很負責,還是有非常大的收獲的。
在旁邊教室的掐絲琺瑯彩工藝畫課上,學員們在李煒東老師的指導下用金絲仔細勾勒出畫作《幻彩小金魚》的局部,市民王女士自豪地說,白天是上班族,晚上就能“秒變”傳統工藝的傳承人。
王女士:我收獲了很多。第一我收獲了一個靜心的狀態,第二我也把自己快節奏的生活做了調整,同時也讓我收獲了一些朋友,這是讓我們非常開心的一件事情。通過這樣的活動,我認為從時間的安排、從經濟的效益、從文化的傳承和學習,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夜校為什么能在年輕人里火出圈?在鄭州市金水人才服務中心運營人員劉爽看來,與幾十年前的傳統夜校相比,如今的夜校更像是一個包羅萬象的“興趣寶庫”。
劉爽:夜校已開設課程16種,今年在原來美妝、中國舞、太極拳、古箏等課程基礎上,增加了八段錦、中醫、豫劇等多種傳統文化學科,以及羽毛球、健身減脂等運動類課程。上課時間為4月到7月,每類課程包含8至12節課,一節課1.5小時,每周1至2節課,價格從499元到599元不等。
劉爽介紹,為了讓年輕人實現在家門口上夜校的美好愿望,鄭州市金水人才服務中心依托各類資源,規劃可覆蓋全鄭州的14個校址,通過多校同開、多點同步、多課同授的形式,將優質教育資源送到社區“最后一公里”。
劉爽:課程設置緊貼群眾需求,職業技能、興趣培養一站式覆蓋,以“15分鐘步行圈”精準布局,滿足青年人15分鐘家門口上夜校的學習需求,成為家門口的“充電站”,讓居民下樓即達、抬腳可進,實現技能提升與文化生活“零距離”。
(綜合來源:中國青年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央視新聞等)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