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 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在唐代詩人岑參《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 筆下,塔是建筑實體,是登臨的意象,也是文學的空間。7月18日,展覽“登臨出世界” 在上海敦煌當代美術館開幕,展覽以“塔”為線索,圍繞“空間、儀式、文學”三個視角,呈現一場文物與當代藝術的古今對話,探討了塔作為空間結構與精神象征的古今角色。
視頻:“登臨出世界”展覽現場。(01:50)
澎湃新聞了解到,展覽以20余件文物與22位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形成古今對話。敦煌當代美術館館長杜晨艷表示,“我們循著一條路,連起不同的塔,比如沿著絲綢之路,展現一批與塔有關的文物。而參展的藝術家則涵蓋來自建筑、影像、文學、數字藝術等領域的創作者,他們從各自的視角展現對于塔的理解。”據悉,這一展覽也是繼首展“境象敦煌”之后,敦煌當代美術館的年度大展。
展覽共分五個章節:“浮圖”“塔林”“天宮”“地宮”“世界之軸”,循跡“塔”這一意象在不同時空中的形態演變與象征轉化,既勾勒出歷史中的關鍵瞬間,也折射出多元視角下研究者與創作者的觀察與思考。
展覽現場
展覽首先向觀眾講述的是“浮圖”的概念。浮圖,梵語音譯,也譯作“浮屠”“佛圖”,意指佛、佛教徒或佛塔。展覽由一枚東漢年間的敦煌“浮屠簡”開啟,追溯“浮圖”在漢地的初現。展柜中的簡牘的整體內容為一封請柬,佛弟子譚堂邀請讀柬者參加佛教六齋日之一 ——廿三日的齋會,并注明齋會地點在“小浮屠里”。邊上則是一件大英圖書館藏敦煌文獻《寶塔心經》(復制件),以經文搭建成可繞讀的經塔。
唐代《寶塔心經》(復制品),原件出土于敦煌莫高窟第17窟,現藏于大英圖書館(編號 S.4289)
鄭靖,《映心》,2025年
塔林,既是過去之塔與現在之塔的集合,也是現實存在之塔與想象之塔的重疊。它呈現塔作為建筑物的形制演化與視覺想象的歷史軌跡——從宗教核心到世俗地景,從紀念碑式的標志物到精神空間的延伸。
在“塔林”板塊里,來自甘肅省博物館的“高善穆石造像塔”為中國最早模仿印度覆缽式塔的石刻實例,而西夏木緣塔(復制品)則體現塔從宗教走向世俗日常的轉變。
在一個獨立展柜中,來自瓜州縣博物館的唐代《象牙造像》以整塊象牙雕刻成合掌書頁之狀,內中細刻佛陀一生的故事,279位人物繁復精微,傳達“一象一世界”的思想,也映照出佛塔作為宗教傳播媒介與文明交匯場域的多重角色。
展覽現場,馬良作品《銀河》(左)與北魏石造像碑
而在當代表達中,建筑師、策展人王子耕的作品《苦塔》以一張剖面圖構建起基于虛構證詞的空間敘事,將現實世界的消費與生產映射于一座佛塔結構之內。作品借助塔內按佛教“四諦”組織的象征秩序,使塔的精神性在今日語境中獲得新的寓言性與批判性。
藝術家馬良的作品《銀河》則作品通過鐘表與照片的組合,隱喻 時間與生命存在之間的深層關聯;張子岳的《塊塊塔》 則用金屬、發光燈膜組成的實體,利用光影和幾何形狀,在美術館空間中創造出具有層次感和現代感的視覺沖擊。 林舒的攝影作品呈現的是其對中國佛塔的持續拍攝實踐。
王子耕,《苦塔》,2014年
在“天宮”與“地宮”兩個板塊中,天宮既是佛塔高處的藏經空間,也是佛教宇宙觀中天人所居的層界,象征著超越塵世的精神維度。觀眾可以看到展柜中的魏晉畫像磚、銅軺車等文物。在塔的當代視角中,張翀的《大雁》裝置作品以傘骨構建塔形,靈感源于玄奘《大唐西域記》中“雁塔”傳說, 融合華蓋與圓光意象,并在旋轉的佛手下傳達“愿力”與“轉念”的哲思。周真如結合敦煌壁畫圖像與數字復原,以3D打印制作出了20余件“佛塔模型”,將壁畫中的塔從平面轉向立體。藝術團隊Funes則以無人機俯瞰視角拍攝塔與地貌,鏡頭如同登臨塔頂后的凝視與回望,探討觀看的位置感如何影響我們對空間、記憶與自我的感知。
魏晉西王母畫像磚,敦煌市博物館
展覽現場,周真如以3D打印制作出了20余件“佛塔模型”
Funes,《登臨送目》,2025年,AR影像、3D打印,多種尺寸。攝影:王可達 @Funes
與高處相對的是地宮,即佛塔地下瘞埋舍利及供養品的密室石函。觀眾可以通過多組展柜,看到唐代鎏金銅佛立像、石函、金棺、銀槨等文物,理解供奉儀軌的歷史與精神圖譜。在當代的回應中,作品《慶州白塔詠》將文學與書藝鐫刻于石印之中,文字仿若自地宮沉睡中浮現,喚起對時空、信仰與記憶的回響。
展覽現場,唐代鎏金銅佛立像
展覽的最后章節“世界之軸”則從魏晉銅搖錢樹與敦煌圖像中的宇宙觀出發,聚焦塔的精神結構與象征意義。其中,來自重慶寶林博物館的搖錢樹由陶質底座與青銅主干兩部分構成,是東漢蜀地喪葬文化的代表性遺物。整件文物通過“山—神獸—錢紋—飛馬”的垂直結構,構建起從塵世至仙界的升仙通道,體現東漢人對永生的信仰與對后代富足的祈愿。 在邊上,則是藝術家鄔建安的《白日夢》,以象征性的形象元素,呈現藝術家自身的精神世界。
展覽現場,搖錢樹與藝術家鄔建安《白日夢》
藝術家梁紹基的《天庭》如同一座由蠶絲與鐵刺交織而成的精神塔林。作品以“絲光柱”貫通展廳高度,金字塔形裝置則散布于空間之中,呈現出光、線與生命力量的持續生成。他以“一蠶一世界”的哲思回應塔所承載的轉生、守望與內在修行,使“登臨”成為穿越物質與精神、可見與不可見之間的通道。
展覽現場,梁紹基《天庭》
展覽尾聲是藝術家于朕的《尋·窟》通過AI數字擬真與混合現實技術,重構莫高窟、云岡、龍門等古剎遺跡于元宇宙沉浸劇場中。他讓“世界之軸”延伸至虛實交織的空間中。
展覽將展至2026年3月20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