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是紗,其實是瓷”,曾經沖上熱搜的這個詞條,指的是當代德化白瓷作品《神話》,其衣飾如紗、白如凝脂驚艷了很多人。7月18日,“萬象本色——‘中國白·德化瓷’上海藝術大展”在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開幕。作為第36屆上海旅游節的重要文博藝術項目之一,展覽帶來兩百多件白瓷精品,系統呈現德化瓷的歷史底蘊與當代創新。
千年古縣德化,于夏商時期即開始青瓷的燒造。爾后薪火相傳,一躍成為海上絲綢之路交流的珍寶。“萬象本色”大展匯聚德化三代陶瓷匠人的200余件力作,分為三大板塊。第一板塊“盛世鼎新”以德化白瓷的守正創新為敘事主題,分器物和人物兩大類,集中展示工藝美術大師的經典力作,如曾入選金磚國禮的《玉玲瓏梅瓶》、特設滴水聲效的《滴水觀音》等。第二板塊“歷史鉤沉”以泰興號沉船裝置為核心,通過泉州博物館歷代德化陶瓷珍品及各類歷史文獻和影像記錄,全方位呈現德化瓷深厚的歷史積淀。第三板塊“未來可器”聚焦當代性、觀念性、實驗性的探索,展品或突破傳統題材,或解構固有形象框架,展示德化瓷的無限可能。
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連德理的作品——《神話》
德化瓷《神話》是一件“網紅”作品,曾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因其細膩造型與獨特神韻圈粉無數。它以電影《神話》中玉漱公主為原型,通過傳統白瓷工藝表現中國古典美學,將東方女性的溫婉典雅與神話意境相融。
“聽說人物身上的瓷衣厚度僅0.2毫米,能將瓷器燒造得薄如蟬翼,難以置信。”展廳內,《神話》在燈光下白中透紅,盡顯靈動。展柜前圍滿了的觀眾不時發出驚嘆聲。
據創作者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連德理介紹,為了燒造這件迄今最薄的德化白瓷作品,從制胎到燒成花了數年,歷經上百次失敗。創作時得不斷調整瓷土配比、控制窯溫,最終運用自主研發的“高韌薄胎瓷衣技藝”,成功將瓷衣厚度控制在0.2毫米,讓堅硬陶瓷化作繞指柔紗。“燒造這件作品,既需要精益求精的技藝,有時也帶點運氣。”連德理說。
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陳仁海的作品——《世博和鼎》
步入展廳迎面最中心的一件展品是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陳仁海的作品——《世博和鼎》。15年前,它曾作為上海世博會的重要見證在上海亮相,承載著對世博盛會的美好愿景,時隔15載,這一有著重要紀念意義的作品重歸浦江展出。這件高129厘米、直徑72厘米的瓷鼎,作品靈感源自中國“鑄鼎以紀盛世”的傳統,同時將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與中國“和而不同”的文化精髓結合。
細看瓷鼎器身,裝飾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大神獸浮雕象征四方和諧,橄欖葉與和平鴿構成的腰帶寓意世界和平,陰刻的奧運會人形篆字與中國傳統體育項目浮雕巧妙融合了北京奧運精神與世博理念。鼎內手工捏塑的玉蘭花、梅花、牡丹、菊花等百朵瓷花競相綻放,以“百花齊放”的意象詮釋“萬物和諧共生”的哲學。細心的觀眾還能在上面看到掛飾造型的世博會吉祥物海寶形象。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連紫華的作品《極彩·如愿佛》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連紫華的作品《極彩·如愿佛》有別于傳統白瓷素凈、清雅的特點,顯得莊重而富麗。據介紹,這件作品用德化最優質的象牙瓷作原料手工制作燒制而成,再用純天然的礦物質手工彩繪,將白瓷燒制技藝和唐卡繪畫工藝兩種國家級非遺項目結合,加上幾十種、數千顆天然珠寶鑲嵌,恰似《妙法蓮華經》中“金、銀、琉璃”等合成瓔珞的妙意。這種創新,打破了德化瓷“單一白”的固有印象,世界陶瓷史上尚屬首創。
展覽現場 蘇獻忠的《紙》
當代板塊展出的實驗性作品則將傳統工藝融入了當代生活。比如蘇獻忠的《紙》,以極致的輕薄柔軟,重塑白瓷的堅硬形態,從層層疊疊、薄如蟬翼的“紙”中,流淌出極致的反差感與詩意;《等花開》由一朵朵小花組成,花樹錯落、色彩斑斕,將傳統捏塑工藝發揮到極致;張嘿瑞的《月球甜筒系列》則旋出冰淇淋形狀的中秋滿月,點綴激萌玉兔,該作成為紅極一時的熱搜爆款,吸引眾多明星收藏。
展覽現場
林月創 瓷語系列
彭成雄《漢字藝術·百家姓》因其獨特的造型引往來觀眾駐足。層層累疊的瓷器,遠看是造型各異的物,近看每一個器物都有著“標識性”的筆順組成一個漢字姓氏。“這里已經有將近400個漢字,未來我想挑戰1萬個中國漢字。”彭成雄說。被問及《漢字藝術·百家姓》的創作初衷,他說,出發點不是為了做某一個題材比如百家姓,十二生肖或者千字文,其實就是為了表現中國的漢字藝術。“ 漢字它就是通過點、橫、豎、平、撇、捺幾個筆畫就可以造就千萬個漢字,它組合起來又可以成為百萬億個詞語。我想用這一輩子去挑戰一樣事情,就是把這樣簡單的事情重復地做。”
展覽現場 彭成雄《漢字藝術·百家姓》
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策展人項苙蘋介紹,展覽旨在以德化瓷為媒介,呈現中國傳統“文質兼備”精神的當代演繹。三個板塊的設立分別呼應了上海城市的一個重要特點,比如盛世鼎新板塊里的《神話》用傳統陶瓷表現電影人物,是非遺技藝和當下潮流文化的結合。從歷史鉤沉板塊里,能了解德化瓷是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外銷產品,上海是中國近現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百余年來間接地參與了德化白瓷的全球流通進程,通過這一展覽,也可以從新視野里審視瓷器產業升級問題。在未來可器板塊,陶瓷藝術家們把新的想法、新的形象、新的技術和文化潮流運用到傳統瓷器里,進行當代性和實驗性拓展。
展覽現場
在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展覽策展人張曉凌看來,“萬象本色”大展深度呈現德化瓷“凝天地素色,鑄中華美魂”的精神內核;立足海上絲綢之路史實,探討德化瓷的跨文化價值與世界意義;在傳承與創新的雙向奔赴中探索當代價值;并深研文創產業背景下德化瓷市場定位與發展前景。
展覽現場
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還圍繞展覽特別推出了一系列兼具藝術性、實用性與文化內涵的展覽文創品,既彰顯德化瓷“白如凝脂、溫潤如玉”的傳統特質,又巧妙融入場館特色和上海城市元素,以創新設計詮釋中式美學的當代演繹,讓傳統白瓷煥發當代生命力。
展覽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福建省泉州市人民政府指導,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福建省德化縣人民政府、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泉州市文物保護中心聯合主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