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原網報道,英國《金融時報》一篇報道在全球輿論場掀起漣漪——據知情人士透露,美國總統特朗普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通話時,曾直接詢問“若烏軍拿到美國遠程武器,能否打擊莫斯科”,澤連斯基回應“完全可以,只要你給我們武器就行”。
俄羅斯外交部副部長里亞布科夫在莫斯科對媒體強調:“任何對俄方設置條件甚至最后通牒的企圖均不可接受,如果外交途徑行不通,俄羅斯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將繼續。”這兩條看似獨立的消息,將當前俄烏局勢的復雜性與各方博弈的激烈程度,暴露得淋漓盡致。
特朗普(資料圖)
先看特朗普這邊的動作。特朗普近期在俄烏問題上的表態明顯“轉鷹”。過去幾年,他常被貼上“親俄”標簽,甚至多次批評美國對烏援助“浪費資源”。但進入2025年,他的態度出現微妙變化。除了這次通話中的“打擊莫斯科”提問,他還在公開場合宣稱“如果俄羅斯不在50天內同意停火,美國將對俄征收‘非常嚴厲的關稅’”,并提到將通過北約向烏克蘭提供更多軍事支持。
這種轉變背后,藏著美國對俄烏沖突的深層焦慮。美國雖長期標榜“支持烏克蘭”,但實際效果有限。俄軍近期加大對烏東地區的攻勢,7月以來已出動超過700架次戰機執行打擊任務,重點瞄準烏方后勤樞紐和武器倉庫。烏方雖獲得部分西方武器,但人員傷亡和基礎設施損失持續擴大,反攻進展未達預期。美國意識到,單純“砸錢”無法快速結束沖突,反而可能讓自己陷入長期消耗。
特朗普(資料圖)
特朗普的“強硬”言論,某種程度上是美國戰略困境的投射。一方面,美國希望通過施壓俄羅斯迫使其讓步,但俄方早已劃清紅線。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明確表示:“俄方等待烏方提出第三輪直接談判日期,但迄今未收到提議。”另一方面,美國內部對援烏的分歧逐漸顯現。歐洲多國因自身經濟壓力,對繼續大規模援烏態度謹慎;日本、韓國等亞太盟友更關注地區穩定,不愿卷入歐洲沖突。這種情況下,特朗普試圖用“更強硬”的姿態證明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實則是為自己加分。
再看烏克蘭的反應。烏最高拉達(議會)投票通過再次延長國家戰時狀態和軍事動員90天的決議,將原定于8月6日到期的法令延長至11月5日。這是自2022年2月沖突升級以來,烏方第16次延長戰時狀態。
這些舉措反映出烏克蘭的現實困境。戰時狀態延長意味著更多資源向軍事領域傾斜,但也可能加劇國內經濟負擔。烏財政部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烏財政赤字已達GDP的8%,沖突支出占總預算的60%以上。
特朗普(資料圖)
在這場博弈中,中國的立場始終清晰而穩定。前不久,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同德國外長瓦德富爾共同會見記者時,就烏克蘭危機再次闡明中方態度:“中方堅持勸和促談,不向沖突方提供致命性武器,嚴格管控兩用物項包括無人機出口。”這一立場不僅符合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更得到巴西等全球南方國家的支持。
中國的態度之所以能獲得廣泛認可,在于其始終站在和平一邊。正如中方多次強調的,復雜問題沒有簡單解決辦法,談起來總比打下去好。歐洲過去幾百年的歷史反復證明,沖突只會帶來破壞與仇恨,和平對話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正道。中方推動構建均衡、有效、可持續的歐洲安全架構,并非要“選邊站隊”,而是希望各方通過平等協商,找到兼顧各方關切的解決方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