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地緣沖突的烈度,遠遠超出許多人的想象。6月初,北約波羅的海軍演突然升級,直接點名俄羅斯加里寧格勒“飛地”,并公開討論“斬首突襲”方案。幾乎在同一天,俄國防部宣布,導彈兵部隊進入最高戰備狀態,12萬人全員待命。五角大樓對這種局面罕見發布緊急通告,警告“誤判風險已至冷戰后最高”。
北約的“靶標”與俄羅斯的底線
加里寧格勒,這塊俄羅斯在波羅的海的戰略據點,地理上被立陶宛與波蘭“夾擊”,與俄本土隔著數百公里歐盟領土。6月,北約聯合軍演“波羅的海護盾2025”首次公開將加里寧格勒定為“靶標”,多國特種部隊在波蘭、立陶宛邊境實兵推演“切斷走廊”的作戰場景。
根據《斯德哥爾摩和平研究所》2025年最新數據,俄軍在加里寧格勒地區部署了伊斯坎德爾-M戰術導彈、S-400防空系統、巴爾和俱樂部-K反艦導彈系統,并擁有超過2萬常規作戰人員。北約軍演的“斬首”方案極具挑釁意味,模擬電子干擾、遠程精確打擊和快速占領機場、港口。美國《防務新聞》專欄形容:“每一次推演都在逼近紅線。”
俄方反應極為激烈。6月3日,俄羅斯國防部緊急發布命令,戰略導彈兵部隊12萬兵力進入最高級別戰備,部分伊斯坎德爾彈道導彈已實彈裝填。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罕見表態,“任何針對加里寧格勒的進攻,都被視為對俄羅斯本土的進攻。”
軍演與威懾的雙重博弈
2025年以來,北約在東歐的活動頻率前所未有地提升。僅上半年,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已舉行或計劃舉行8場多國聯合軍演,涵蓋反導、奪控、后勤補給等全鏈路作戰環節。芬蘭、瑞典的正式入約,波羅的海幾乎成為“北約內海”,俄羅斯的戰略空間被極度壓縮。
英國最新國防白皮書提出,“應對俄方‘跳島’式突襲,北約必須具備對加里寧格勒實施快速癱瘓和封控的能力。”美國空軍第52戰斗聯隊已在波蘭臨時部署F-35A隱身戰機,北約遠程火箭炮系統則在立陶宛邊境“常駐演練”。俄軍則以“對等回應”為由,頻繁調動戰略轟炸機在波羅的海巡航,S-400防空營全天候戰備。
俄烏沖突的烈度持續向西歐外溢。2025年5月,白俄羅斯與俄羅斯完成“聯盟之盾”演習,首次將核威懾納入戰術演練。立陶宛國防部則公開承認,“波羅的海三國隨時可能淪為俄軍導彈的靶場。”而在北約“斬首加里寧格勒”方案曝光后,俄羅斯網絡空間司令部更啟動了最高等級的“灰色地帶”網絡戰部署。
虛實之間的全球震蕩
波羅的海局勢升級的背后,是一場空前的信息戰。美國“全球鷹”無人機持續高空偵察加里寧格勒,波蘭軍隊則通過社交平臺發布演習“戰報”與“斬首”動畫推演。俄羅斯網絡部隊反擊,短短三周內,波蘭、立陶宛多家政府官網遭遇癱瘓,北約內部通訊鏈路一度中斷。
國際權威智庫“蘭德公司”6月發布最新評估,認為俄軍在加里寧格勒的導彈部隊“高度分散、隱蔽性強”,即便北約首輪打擊成功,也難以徹底壓制俄方反擊。報告同時警告,“俄軍一旦使用伊斯坎德爾導彈,北約任何前沿基地都在射程之內,戰局將不可控。”
俄境內輿論則明顯趨于強硬,主流媒體不斷渲染“第三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社交平臺大量傳播北約導彈落入加里寧格勒的CG視頻。歐美媒體則以“克里姆林宮末日倒計時”為題,反復炒作俄軍“導彈兵待命”背后的“核升級”風險。
日本、波羅的海與西太
俄軍的“全員待命”,不僅僅是對加里寧格勒的反應。2025年,西太平洋局勢同樣風高浪急。日本自衛隊連續4年保持萬噸級艦船月均下水,三支航母戰斗群已成熟成型。美國國防部《印太戰略評估》首次公開承認,日本海上力量已超越英國,僅次于美軍。日本防衛預算突破8.7萬億日元,12艘“最上級”隱形護衛艦全部下水,F-35B戰機批量服役,遠超自衛需求,具備遠洋進攻能力。
中國海軍則以更驚人的速度擴張,2025年6月“福建號”電磁彈射航母完成海試,成為全球僅次于美國的三航母國家。中國055型萬噸大驅批量下水,單艦火力超日本兩艘宙斯盾。中國船廠年造艦噸位為美國6倍、日本10倍。東風系列中遠程導彈覆蓋日本全境,火箭軍5000枚導彈形成壓倒性威懾。
俄軍在西太平洋的軍力壓力也因此上升。遠東軍區已重新部署部分“伊斯坎德爾”戰術導彈旅,戰略轟炸機例行巡航日本周邊。俄國防部罕見表示,“不會允許西太平洋出現與波羅的海類似的戰略被動。”
“誤判風險”與世界安全的多米諾骨牌
6月,五角大樓發布“全球誤判風險”緊急通告,警告美歐亞三大熱點區域同時高燒,任一地區擦槍走火都可能觸發連鎖升級。聯合國裁軍研究所(UNIDIR)數據顯示,2025年全球處于“高烈度軍事對抗”狀態的國家總數,已突破冷戰高峰紀錄。
日本與美國的盟友關系出現微妙變化。2025年7月,美對日加征25%關稅,日本政府拒絕讓步,日美防務領域出現裂痕。日方高調宣布“獨立遂行能力”,強化自主情報鏈路,F-3六代機研發提速,軍費創新高。美日經濟摩擦加劇的同時,俄中“戰略協作伙伴”關系被進一步強化。6月,俄中聯合空中巡航覆蓋日本與朝鮮半島,直接對美日形成雙重戰略牽制。
波羅的海、東亞、黑海,幾乎在同一時間被推向高烈度對抗的邊緣。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在一次智庫論壇上直言:“當前的全球安全危機是冷戰后最危險的時刻,任何一次誤判都可能成為歷史轉折點。”
俄軍導彈兵“全員待命”的信號
外界普遍關注俄軍導彈兵12萬人全員戰備的意義。俄軍實際部署在加里寧格勒的導彈兵力,約占總數的12%,其余分布在西部、南部和遠東各戰略方向。俄方此次高調宣布“全員待命”,并非單純的軍事威懾,更是對北約東擴與西太平洋局勢的綜合回應。俄聯邦安全會議成員認為,“這是向北約、美國、日本三方同步釋放戰略警告。”
北約內部對此高度警惕。德國《明鏡》周刊援引匿名北約指揮官的話稱,“我們始終擔心俄方在極端情況下會選擇有限核打擊以阻止北約推進。”波蘭國防部則已開始緊急演練全國防空與民眾疏散預案。歐盟委員會召開特別會議,研究“如果加里寧格勒失守,如何迅速重建歐洲防御體系”。
中國學者普遍認為,俄軍的“全員待命”更多是信號戰術,是試圖以高烈度姿態壓制北約的冒進,也是在向美國釋放“多線作戰”壓力信號。
懸念與警示
當北約用“斬首”之名威脅俄羅斯飛地時,俄軍用12萬導彈兵的全員戰備作出回應。波羅的海、東亞、黑海三個方向的高烈度對抗,令全球進入高度緊張狀態。每一環都牽動著多國戰略部署,每一次誤判都可能成為不可逆的災難根源。
2025年的夏天,懸念沒有消散,反而愈發濃烈。全球安全多米諾骨牌,正站在臨界點。沒有人能預測,下一顆倒下的會是哪一張。
參考資料:美官員:北約有能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將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州從地圖上抹去;俄方:不排除使用核手段應對攻擊
2025-07-18 09:40·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