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法治日報
7月11日,《法治日報》記者加入了一個100多人的門票“搶手群”,之后每天都有約二三十位新人加入。在記者“臥底”的一周內,群主不定時發布訂單,每天至少有十組訂單發布,最多可達三十組。
“提前把客戶的信息輸入我的聯系人那一欄,到點了直接勾選會搶得更快,搶到一個人的門票給60元,搶到一組報單,之后統一結賬。”
每有新人入群,群主就開始不厭其煩地一遍遍“科普”起相關規則。
就在記者剛熟悉相關流程后,群主便通知全體成員——“來活了,到點準時搶票,客戶催死了,按組搶按組結。”緊接著,群主便發來數十組包含目標景點、預約人個人姓名、身份證號碼、預約時間的訂單信息,一組少則三人多則六七人,也就是說,一次性至少三四十人的個人信息被沒有任何遮擋地散發到這個百人大群中。
一過放票時間點,群內便有了動靜,搶票成功的群員紛紛曬出預約成功的截圖,群主回復“私聊轉賬”。不多時,群主將轉賬的截圖發在群里“激勵”其他“搶手”,截圖顯示,一名成功搶到5張中國國家博物館門票(以下簡稱國博)的“搶手”,立刻收到了300元傭金。
在記者“臥底”的“搶手群”中,短短三天時間內,群主密集發布了包含多個熱門文博場館在內的搶票訂單,范圍覆蓋全國各地,故宮博物院、陜西歷史博物館等赫然在列。
訂單的價格根據難度水漲船高,在記者所在的“搶手群”里,一些容易搶到門票的景點和博物館被歸類為最簡單的一檔,用群主的話而言“有手就行,就跟撿錢一樣”。不過這種訂單的傭金也相對較低,“搶手”搶到一張只有5元的傭金,故宮博物院的傭金則為一張15元。國博等熱門場館的預約訂單,因放票時間短、預約名額少,競爭激烈,被劃入高難度區間,成功搶到一張可獲得60元至70元的報酬。
而消費者想要拿到這些票還需要大幅加價。依據記者在別處“黃牛”了解到的情況,一張免費的國博門票一般要加價一二百元才有“黃牛”幫搶,其他熱門景點門票也是如此。成功搶票后不退不換,游客若因個人原因無法出行概不退款。在這個過程中,“黃牛”做的是“無本生意”,賺取的卻是最大頭的利潤。
“旺季一天至少幾百單,有時候單子太多接不過來我都會推掉一些。”說起暑期“業績”,手里有多個“搶票群”的“黃牛”陳寧(化名)帶著炫耀的口吻說道,平日里的單子數目零零散散,有時候好幾天也不見得能接上一單,但是一到假期,訂單量則急劇增多,“代搶業務就是在寒暑假等旺季時掙錢,我寒假十天就賺了5000元,暑假月入兩三萬元輕輕松松。我有一個同行,恰巧一條代搶視頻火爆了,找他的人數都數不過來,一個月賺20萬元都不在話下”。
在調查中,記者注意到在當下實名制預約的規定下,游客需向“黃牛”提供包括姓名、身份證號碼等在內的敏感個人身份信息。其中部分“黃牛”甚至需要收集游客的電話號碼,以便其進行搶票操作。大量敏感的公民個人信息就這樣暴露在一個又一個魚龍混雜的“搶手群”中,極大地加劇了信息泄露的風險。在記者潛入“搶手群”的一周內,親眼看見同樣的個人身份信息在好幾個不同的“搶手群”內流轉。
據記者統計,一個“搶手群”內,單日最多就有63條包含姓名與身份證號碼的個人信息出現,一周內群內暴露的公民身份信息累計超300條。高峰時段,屏幕被密密麻麻的“姓名+身份證號碼”占據,每條信息都清晰完整、在數百名群成員面前暴露無遺。
從記者近日“臥底”經歷來看,從社交平臺引流目標客戶到社交軟件,再將場次信息分發至多個“搶手群”,趁機賺取差價,“門票黃牛”們早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流程。甚至有“黃牛”稱,在旺季“一日幾百單,十天輕松賺上萬元”。景點代約儼然成了“黃牛”們的“淘金項目”。
作者|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麗 實習生 宋昕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