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5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5周年。滄海桑田,翻天覆地。當這座城市以日新月異、欣欣向榮之姿屹立東方,我們將回望的目光,投向那些夯筑其基石的質樸身影——這是一部由千千萬萬的普通奮斗者、平凡追夢人寫就的特區史詩。
從1980年拓荒號角吹響,到今天創新浪潮奔涌,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建設者來深。我們以時間為軸,每年擷取一位普通人,講述他們的奮斗故事。他們雖未創造驚天動地的偉業,但在千行百業腳踏實地,為夢想奮斗。他們將青春匯入時代洪流,與特區共成長。正是千千萬萬個普通人、千千萬萬件普通事,共同書寫了改革開放的宏大敘事和人類經濟發展城市建設的壯麗詩篇。
致敬每一位努力奮斗的普通人!你們是這座城市當之無愧的主角。
這位曾在泥沼里跋涉的拓荒者,用40年在深圳的親身經歷證明:城市的高度,從來都是用普通人的夢想一節節壘起來的。
王成釗
1985年1月的一天,一輛老式長途汽車在深圳上海賓館對面的土坡上停下。車門緩緩打開,34歲的王成釗一躍而下,沒想到腳上的解放鞋瞬間陷進沒踝的淤泥里——連綿數日的冬雨早已將這條道路變成一片泥沼。他脫下裹滿泥漿的鞋,左肩扛著舊皮箱,右臂夾著老棉被,手里還提著一只被裝得滿滿當當的塑料桶,里面有三斤糙米、一斤臘腸和一只小煤爐——這是他全部的家當。
王成釗頂著微雨,赤腳在冰涼的泥水里跋涉。從長途汽車站到正在開挖修路的福華路,再到上埗區(現福田區)委,這段不到一公里的路,他走了近一個小時,肩膀上的勒痕后來更是疼了半個月。當時,這名來自廣東陽春礦山的企業干部不會想到,往后的歲月,他將懷著追隨改革開放大潮的熾熱情懷,在這片土地上留下最美好深刻的人生記憶;而他踩過的一路泥濘,竟然長出了華強北這樣的超級商圈。
01 騎摩托車丈量特區熱土
上世紀80年代初的深圳傍晚,羅湖口岸霓虹初上,展現著深圳經濟特區最早的繁華。而毗鄰的上埗區,卻仍是一派田園景象——如今會展中心所在地還是一片郁郁蔥蔥的荔枝山,農戶散養的土雞在樹下閑步覓食;石廈村周邊阡陌縱橫,常有黃牛悠閑地踱過鄉間土路……
上埗區委的鐵皮棚辦公區是王成釗深圳生涯的第一站。他負責的調研科承擔著摸查基層經濟狀況與探索改革路向的重任。上任后,單位配發的一輛本田摩托車就成了他最親密的伙伴。那時候,離開上海賓館往西走,就叫“下鄉”。白天,他和同事集體下鄉進廠;夜幕降臨,他繼續加班,挎上軍綠色挎包,肩上掛一支手電筒,還要在摩托車后綁一根結實的“打狗棍”。摩托車的發動機一轟鳴,總是能驚起一片犬吠。他就這樣穿梭在上埗區的塘基地頭、建筑工地、界河巡道、老舊屋村,上門訪問村干部、企業領導……用車輪丈量這片即將發生巨變的土地。
每次“下鄉”歸來,室友早已酣然入睡,滿身塵土的王成釗則要寫調研材料。鐵皮棚里的夏夜是一場“生存演練”——室內如同蒸籠,蚊蟲揮之不去。王成釗就把雙腳浸在井水桶里降溫,從不抽煙的他點上一支“希爾頓”香煙驅蚊。他伏在墊著十幾層報紙的鐵皮桌上奮筆疾書,身上滾落的汗水浸透了報紙,也浸濕了他的文稿。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他先后寫出有關上埗區國有企業的難題與改革方向、農村集體企業的現狀與優勢、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經驗等調研材料和工作報告,成為區委與管理區的決策依據,不少文章還發表在《特區經濟》雜志上。
02 推進深圳集體企業現代企業制度改革
上世紀90年代的深圳,改革浪潮奔涌向前。在這座年輕的城市里,一場關乎農村城市化的深刻變革正在悄然發生。1992年,上埗村成第一個“吃螃蟹”的試點。時任福田區政府辦公室副主任的王成釗,正是這場變革的親歷者和推動者之一。
當時這項工作沒有任何先例可循,完全是在“摸著石頭過河”。面對管理體制轉換這一核心難題,工作組決定采取同步推進的策略:撤銷村委會及村民小組,建立居委會承接社區管理職能,同時進行村集體企業體制改革。
在集體企業改制為股份制企業的過程中,由于缺乏現成的經驗,王成釗借鑒了上市不久的深圳發展銀行的章程,結合農村實際,起草了深圳市第一份股份合作公司章程,為全市集體企業改革提供了范本。1996年,隨著國家《公司法》的實施,深圳頒布了《深圳經濟特區股份合作公司條例》,開始推行股份合作公司規范化工作。王成釗被任命為福田區股份合作公司規范化工作組組長,全程指導規范化的實施。
在深入基層調研的過程中,王成釗發現股份合作公司在發展過程中暴露出一系列問題:政企不分導致企業既要抓經濟又要管社會事務;集體股的股權代表人不明晰;公司沒設監事會,監督職能空缺;收入來源單一,主要依賴物業租賃;經營理念保守,不敢外聘人才;年輕干部培養不足,出現“四不”青年現象;股權分配存在“出嫁女”“純女戶”等歷史遺留問題……針對這些情況,王成釗組織人大、司法、婦聯等部門的骨干以及律師、會計師等專業人士組成工作組,對福田區15家股份合作公司進行全面規范。
經過半年多的艱苦努力,這些公司全部完成了規范化改造,成為實行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徹底擺脫小農經濟管理模式的標桿企業。改革取得了多項突破性成果:設立“集體資產管理委員會”持有集體股股權;設立監事會行使監督權力;明確以股東代表大會召開日作為股權確定截止日;規定股東資格一經確定即永久有效;允許股權繼承,允許此后取得外籍的原股民轉讓股份給直系親屬;徹底解決了“出嫁女”“純女戶”等歷史遺留問題,切實保障了婦女兒童權益。
1996年12月,王成釗代表福田區向國家體改委匯報了這項改革的經驗,并在經濟學家于光遠的支持下主編了《新的飛躍——深圳市福田區股份合作制的探索與實踐》一書,由海天出版社出版發行。這本書系統總結了福田區在股份合作制改革方面的實踐經驗,為全國同類改革提供了重要參考。
03 在當年走過的泥濘路上參與打造中國電子第一街
當農村集體經濟的改革藍圖逐漸變為現實,王成釗又接到了特區建設的新使命——為深圳打造一張閃亮的城市名片。
在深圳,有一條神奇的街道——它只有930米長,卻擠滿了來自天南地北的追夢人。這就是“中國電子第一街”華強北,它見證了中國電子產業發展的奇跡。但誰能想到,30多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老工業區,因為以“三來一補”為主的企業外遷,空廠房林立。隨著深圳經濟特區的快速發展,城市商業版圖不斷擴張。時任福田區經貿局局長的王成釗兼任了華強北商業街改造辦主任,他接到了一個重要任務:將這片老舊工業區改造成現代化商業中心。
改造工程在1999年春節后正式啟動。面對有限的資金和緊迫的工期,王成釗帶領團隊精心策劃,政府力量與企業熱情同時發力,重點抓住供電供水與信息網絡擴容。在短短8個月里,他們完成了12個改造項目,趕在首屆高交會開幕前交出了一份完美答卷。更難得的是,整個工程不僅按時完成,而且沒有一項超預算或安全事故發生。
1999年10月,完成改造的華強北商業街。
改造后的華強北煥然一新,很快吸引了萬佳、茂業、國美等大型商超入駐。但真正讓它名揚天下的,是賽格和華強兩大電子市場。這里迅速成為全國電子產品的集散地,每天都有最新款的電子產品從這里流向全國各地。商家的熱情也被點燃,在整體改造方案基礎上紛紛進行立面裝修改造,投資總額達1.2億元,形成了政府與企業良性互動的典范。
2000年,華強北獲評“全國購物放心一條街”;2008年,它正式加冕“中國電子第一街”。這個稱號不僅是對其商業地位的認可,更是對深圳電子產業實力的肯定。正如王成釗所說:“華強北不僅是深圳的,更是全國的,世界的。”
當福田中央商務區的霓虹照亮深圳夜空時,王成釗的職業生涯也迎來了華麗轉身。這位在改革前沿奮戰了三十余年的“老深圳”,脫下公職的外套,卻從未卸下建設者的情懷。退休后,他重拾文學愛好,通過文學創作,拓展生命的疆域,用筆墨抒發生命的激情、特區建設的感悟、人生豐富的體驗,他還參加了一系列助學助教與傳統文化建設等活動。
每當他眺望福田中央商務區風光時,他時常想起1985年剛來深圳時,映入眼簾的稻田、魚塘、山林、菜地。如今時過境遷,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樓鱗次櫛比,深港兩地的霓虹在夜色中連成星河。這位曾在泥沼里跋涉的拓荒者,用40年在深圳的親身經歷證明:城市的高度,從來都是用普通人的夢想一節節壘起來的。
采寫 | 深圳晚報記者 林濤
編輯 | 張裕麟
審讀 | 郭建華
二審 | 陸楚一
三審 | 蔡志軍
深圳晚報
為晚粉們準備好了早鳥票
快和小伙伴們買票一起體驗吧!
1、進入深圳晚報微信公眾號
2、點擊“發消息”進入對話框
3、在對話框中輸入關鍵詞“早鳥票”,獲取鏈接購票
觀影地點:深圳市龍華區紅山6979商業中心30座2層246
注意事項:
1、本店VR劇目將陸續上新,開業初期暫有部分劇目可供體驗,實際可體驗內容以到店時店內實時上映清單為準。
2、一個賬號限購5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