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曉雨先驟,過朝風更鮮。誰知初伏日,全是早秋天。”這是南宋張镃在《伏日》一詩中,道出入伏時節那份乍現的清涼禪意。而這種情景,用來形容現在的天氣再合適不過了,首輪的高溫,在7月18日的時候,達到了頂點,而在7月20日入伏,氣溫反而低了不少,隱約當中,會讓人感覺到涼爽。
明日2025年7月20日,農歷六月廿五,三伏天便正式登場。進入伏天,給人的感受是什么?炎熱、酷暑,還是什么?作為一年當中最為炎熱的一個階段,此時,大地化作蒸籠,濕熱交織的空氣里,蟬鳴聲嘶力竭,就連風都帶著沉甸甸的重量。
此時我們應該做出任何調整呢?尤其是在飲食方面一定不能大意。養生學當中有提到:伏火灼心,飲食即藥石。這個時候陽盛于外,陰伏于內,體表熱浪翻涌,脾胃卻易虛寒。如果飲食稍有不慎,就容易給身體帶來負擔。
那么這個時候吃些什么好呢?明天入伏,提醒家人:“三菜不上桌,福氣不臨門”,老傳統別丟了!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個三菜是什么?
第一菜:絲瓜
入伏的時候,要說最好的一個食物,那必定有絲瓜的一個身影,絲瓜在南方又名“涼瓜”,其性涼味甘,富含B族維生素,堪稱“伏天清道夫”。而且細長藤蔓掛滿瓜果,古人視其為福澤綿延的象征。而且三伏高溫會促絲瓜生長旺盛,此時食之正當季。
做法:把絲瓜清洗干凈,去掉它的一個外皮,然后切成條狀,焯水備用,鍋中放入植物油,燒熱之后,來上一點蒜末,放入焯水的絲瓜,來點鹽和味精,炒勻就可以直接出鍋了,順滑爽口,特別美味。
第二菜:冬瓜
冬瓜被譽為“夏季第一瓜”,水分含量高達97%,熱量卻極低。而且其性寒味甘,能清熱生津、利尿排濕,專克伏天“濕邪困脾”。 此外,它圓潤碩大的體態,暗合家宅圓滿、安康無缺的祈愿。老話“冬瓜不上桌,暑氣散不盡”,道盡其在伏宴中的基石地位。
做法:冬瓜去掉厚皮,切成大塊,來上一點豬排骨,沖洗干凈之后,把它放入鍋中焯水,然后放入小鍋中,注入適量的清水,來點姜片,燉好之后,放入冬瓜,接著放入鹽,有蔥花可以來點,就能開吃了。
第三菜:苦瓜
苦瓜,寓意著苦盡甘來。老話也常講“夏季吃苦,勝似進補”,苦瓜性涼,清熱祛暑之效尤為顯著。其表面瘤狀突起如瑞獸鱗甲,古人認為可驅邪避穢。入口雖苦,回味卻甘,恰似人生先苦后甜的隱喻。若嫌其苦而棄之,福氣亦如甘味,失之交臂。
做法:把苦瓜清洗干凈,切成片,可以切的稍微小一點,準備一點雞蛋,鍋中放入植物油,燒熱之后,放入雞蛋液,炒好之后,盛出來,然后放入苦瓜翻炒,炒熟透之后,放入雞蛋,接著來點鹽和味精,炒好之后就可以出鍋了。
這3菜雖然看似很平常,但是在伏天當中,它卻是清熱、祛濕、扶正的三駕馬車。很值得我們去做給家人吃。
因此,大家在進入伏天之后,一定要記得順應時令,多吃一些時令的蔬菜,從而讓人也更加的舒坦,不管是絲瓜也好,還是苦瓜,亦或者是冬瓜,都是在整個的三伏天當中,適合去吃的菜,正所謂“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當我們在初伏夜燉一盅冬瓜湯,在正午炒一盤碧綠絲瓜,苦瓜的微苦在舌尖化作回甘——這何嘗不是與天地共呼吸的修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