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界面新聞報道,2025年7月,俄軍再次集結11萬兵力撲向頓涅茨克紅軍村,這場持續一年的攻堅戰仍未見分曉。
這座小城,像顆釘子楔進俄軍推進路線——它既是烏東鐵路網的關鍵節點,也是連接南北防線的樞紐。對俄軍來說,拿下這里就能切斷烏軍從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方向的補給線,讓前線部隊陷入“斷糧”困境;對烏軍而言,守住它等于保住頓巴斯防線最后的屏障,能為后續防御爭取戰略緩沖時間。
普京(資料圖)
俄軍的攻勢不可謂不猛。過去一年里,他們發起過至少7輪大規模進攻,動用坦克、火箭炮和無人機輪番轟炸,甚至派海軍副司令古德科夫少將親自到前線督戰。但烏軍的抵抗超出預期:他們在城內構筑多層工事,利用廢墟和地下設施設伏,在新經濟村、尼古拉耶夫卡等外圍據點與俄軍展開巷戰。今年6月,烏軍預備隊指揮官德拉帕蒂將軍調來精銳部隊增援,用反坦克導彈和無人機反擊,不僅擊退了俄軍的多次突襲,還摧毀了俄軍多輛裝甲車和火炮陣地。
戰場之外,俄軍的壓力來自內部。古德科夫少將在7月初的前線視察中被烏軍炮擊身亡,這位3月剛升任海軍副司令的普京親信,成了俄烏沖突中近年陣亡級別最高的軍官之一。克里姆林宮為他追授“俄羅斯英雄”勛章,但這一消息在俄國內引發的討論,更多是對“為何久攻不下”的質疑——畢竟,11萬兵力、先進裝備投入一年,竟連座小城都拿不下,這讓外界對俄軍的戰術執行力和資源調配能力產生懷疑。
再看烏軍這邊,情況同樣艱難。為維持防線,他們不得不依賴外國雇傭兵補充兵力。來自哥倫比亞、波蘭、英國等國的武裝人員出現在前線,有的操作防空系統,有的參與巷戰。有烏方內部人士透露,烏軍現役士兵缺口已達30%,雇傭兵占比已從去年的15%升至25%。更棘手的是,原本被寄予厚望的西方“維和聯盟”計劃流產——美國推動的11國戰后駐軍方案因內部意見分歧擱淺,烏克蘭不得不獨自承擔更多防御壓力。
普京(資料圖)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內閣會議上談及俄烏沖突時表示“對普京的做法不滿”,并提到“若50天內沖突未結束,美國將對俄能源貿易伙伴加征100%關稅”。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他的表態更多是政治姿態——所謂“繼續通過歐洲向烏提供先進武器”,實際是延續拜登政府已授權的軍援計劃,并未推出新方案;所謂“重點提供愛國者防空導彈”,也明確限制了進攻性武器的輸送,根本目的是防止烏軍在前線取得優勢。
特朗普的矛盾在制裁問題上更明顯。他一方面暗示支持對俄高關稅,另一方面又私下批評這類措施“無效”;一方面說要“懲罰與俄貿易的國家”,另一方面又承認“印度、日本等國與俄能源合作難以切斷”。市場對此反應平淡:聲明發布后,俄羅斯股市上漲近4%,投資者顯然沒把“100%關稅”當回事。正如俄羅斯專家分析的,美國真要對印度等國加稅,等于和自己利益“過不去”——印度40%的石油進口來自俄羅斯,歐洲盟友也與俄有大量能源貿易,這些國家不可能輕易配合。
更關鍵的是,特朗普的“50天期限”更像政治籌碼而非軍事計劃。俄羅斯科學院專家指出,50天足夠俄軍調整戰術、補充兵力,對俄方來說,他們并不急于在短期內拿下紅軍村——持續的攻勢既能消耗烏軍有生力量,又能牽制北約對其他方向的注意力,為俄在頓巴斯其他區域的推進爭取時間。
普京(資料圖)
現在的問題是,這場“誰先撐不住”的消耗戰,到底誰能笑到最后?對烏軍而言,守住紅軍村需要持續的武器供應和兵力補充,而隨著西方援助的不確定性增加,他們的壓力只會越來越大;對俄軍來說,11萬兵力一年的投入已接近極限,若再拿不下,不僅士氣受挫,還可能影響后續戰略布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