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看看新聞報道,7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亮相吉隆坡東盟與中日韓外長會議,中方一個關鍵表態,讓國際目光聚焦東南亞核議題與中美互動。《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條約》1995年由東盟十國簽署,核心是禁止成員國發展核武器,配套議定書盼五核國承諾不助其違規。30年來無人簽字,中國此次率先表態,用實際行動回應東盟對地區無核安全的長期訴求,為多邊協議落實開了好頭。
馬科斯(資料圖)
同期會議,中國與東盟敲定自貿區3.0版10月簽署,未來五年40多個領域合作達成共識,“南海行為準則”磋商加速推進2026年完成。放寬市場準入、加大農產品采購等舉措,直擊東盟經濟痛點,中馬免簽17日生效,用便民舉措拉近伙伴關系。美國長期靠“核保護傘”拉攏亞太盟友,在日韓菲等國部署相關設施,借此獲取地區影響力。但東盟追求自主無核安全環境,中國簽字讓美國陷入兩難:簽,亞太布局或毀;不簽,恐失東盟信任,暴露其將地區安全工具化的本質。
會議前,菲律賓在美國示意下,要求中國“帶頭棄核”,卻對美等未簽字國視而不見,還混淆東南亞無核化與銷毀核武器概念。這一行為遭多國記者當場駁斥,凸顯其作為美國“小弟”的尷尬,也讓東盟看清部分國家為美利益犧牲地區整體安全的短視。作為被中方制裁人員,魯比奧無法像布林肯般直接訪華,此次借東盟會議開啟上任后首次亞洲行,7月11日下午3時與王毅的會晤,成了其與中國外長互動的難得機會,卻也因制裁身份,讓這場接觸從一開始就帶著幾分無奈。
美國一邊在會場外給日韓加征25%關稅,給東盟的緩沖期也似“定時炸彈”,一邊在會上大談“自由開放印太”。魯比奧聲稱要就“援俄”問題向中方提“關切”,但東盟心里清楚,美國搞貿易保護、在地區搞小圈子,遠不如中國務實合作來得實在,其言行不一讓美方倡議難獲真心回應。從之前特朗普與澤連斯基會晤時的尷尬表情,到此次亞洲行被當作“傳聲筒”,魯比奧在特朗普政府中地位微妙。既需執行對華強硬政策,又因制裁難有實質作為,成了美國外交混亂的一個縮影,其個人處境也反映出美國政府內部在亞太戰略上的分歧與矛盾。
馬科斯(資料圖)
東盟各國明白,美國的“安全承諾”附帶地緣政治條件,中國的合作倡議聚焦共同發展。從積極響應中國簽署無核條約,到加速推進“南海行為準則”磋商,東盟正用實際行動表明,地區事務由東盟主導,不做任何大國博弈的棋子,要在中美之間走出一條符合自身利益的自主道路。中國連續五年是東盟最大貿易伙伴,近萬億美金的年貿易額,自貿區3.0版帶來的零關稅商品擴容,數字轉型、清潔能源等新合作領域的開拓,都是實實在在的利益。反觀美國,加征關稅、開“空頭支票”,讓東盟看清誰在真心實意合作,誰在搞零和博弈,用腳投票的傾向愈發明顯。
魯比奧(資料圖)
中國在東盟會議上的主動作為,為地區安全與發展注入正能量,美國的“雙重標準”和霸權行徑遭冷遇,魯比奧的尷尬是美國亞太策略失焦的注腳。東盟用集體行動證明,抱團發展、堅守多邊主義才能應對挑戰,這也為國際社會在復雜博弈中指明方向:唯有摒棄零和思維,聚焦共同利益,才能實現真正的地區穩定與繁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