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在全球經歷了一場新冠浩劫、代價慘痛的疫情風暴之后,國際社會痛定思痛,終于在2025年5月20日世界衛生大會上審議通過了《世界衛生組織大流行協定》。這項協定凝聚了190多個國家三年多的談判成果,標志著人類公共衛生合作進入了一個更高層級,它不是完美的協議,但它是目前全球應對未來疫情的唯一共識性框架。然而,美國卻選擇再次站在歷史的對立面,在全世界渴望合作、加強聯防聯控的時刻,高調宣布拒絕接受該協定,甚至鼓動其他國家“效法”其退群行為,擺出一副“美國例外論”與“主權至上”的老舊把戲。
這不是美國第一次破壞全球公共產品。它曾在氣候協定中“跳船”,在伊核協議中“毀約”,如今又在世界面臨下一場可能更致命流行病的前夜,試圖摧毀多邊機制下最基本的合作意志。這種“退群成癮”的背后,并非什么高尚的“國家主權”論,而是赤裸裸的孤立主義與霸權主義邏輯的結合:當美國無法掌控規則,它就要推倒游戲桌;當它發現無法壓倒其他國家時,它就干脆退場、毀約、撤資,威脅他人“陪葬”。
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和衛生部長小羅伯特·肯尼迪的聯合聲明無非是一紙政治劇本,他們宣稱《大流行協定》“術語含糊且寬泛”,會干涉美國制定衛生政策的主權。這一套話術早在新冠時期便已經上演,攻擊世衛組織、甩鍋中國、抹黑科學、破壞團結,目的只有一個:把自身抗疫失敗的政治責任轉嫁出去。魯比奧與小肯尼迪口中的“主權”,其實是美國政客維護國內政治利益的擋箭牌,是一種披著主權外衣的全球無責化。而他們所謂“術語含糊”,在法律和政治協定談判中本就是常態,任何國際文件都無法做到面面俱到、一刀切。但美國人真正害怕的是:一旦接受協定,就再也不能在下一次疫情來臨時,以國家安全名義限制疫苗出口、囤積醫療資源,或優先保障美國人的生命而不管他國死活。
在本屆世界衛生大會期間,小羅伯特·肯尼迪甚至在視頻講話中公開鼓動他國仿效美國退出世衛組織。這不是單純的對協定不滿,而是要摧毀世衛組織這個多邊合作機制本身。他的發言毫不掩飾冷戰思維和零和博弈的全球觀念,簡直像是對聯合國體系的明目張膽挑釁。可笑的是,他們嘴上反復高呼“科學”,行為卻處處違背科學合作的精神,試問在今天這樣一個病毒可以在24小時內全球傳播的時代,哪一個國家能憑一己之力抵御大流行?沒有國際合作,世界上最先進的實驗室也不能預測病毒何時變異;沒有及時共享信息和物資,即使美國的藥企研發再快,疫苗也未必能送達最需要的地區。
美國的做法顯然已經激怒了國際社會。聯合國秘書長發言人迪雅里克直言,“世衛組織是聯合國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解決全球衛生問題的唯一辦法是讓會員國坐在一起,以科學、非政治化的方式合作應對”。這是對美國政治化公共衛生、將生死置于政治博弈之下的最直接駁斥。
《大流行協定》從頭到尾都沒有任何凌駕于一國主權之上的條款。它沒有授權世衛組織“指揮”各國衛生政策,更沒有建立一個超國家的全球衛生警察。它強調的是“合作”“互通”“公平獲取”這些最基本的公共衛生倫理價值。它甚至刻意避免過于強硬的法律約束,留給各國極大的靈活度。它不是強制命令,而是防患未然。換句話說,這份協定不是限制主權,而是賦能主權國家之間彼此守望相助的工具。
那么,美國為何要反對?答案其實很清楚:美國不愿承擔責任。它想在下次大流行來臨時依然能獨占疫苗、拒絕出口口罩、限制國際數據流通;它希望繼續壟斷全球公共衛生信息,而不受“共識決策”所限。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美國政府面對國內保守主義浪潮、孤立主義思潮上頭,為了迎合國內選民,甘愿犧牲國際信譽。這種“國內政治優先于全球合作”的邏輯,正在把美國一步步從全球治理核心邊緣化。
我們必須看到,《大流行協定》的通過并非完美,而是全球博弈中一次難得的共識奇跡。新冠疫情教會了人類:病毒不認國界,疫情沒有意識形態,合作才是唯一出路。在此背景下,美國不僅不加入協定,還試圖攪局、破壞、煽動他國退出,這是對全人類責任的一種背棄,也是對未來疫情中最弱勢群體生命權的一種羞辱。
美國試圖讓世界為其政治操作買單,妄圖把全球公共衛生機制變成服務于“美國優先”的工具。但歷史終將記住,誰在努力建立合作體系,誰在肆意摧毀公共利益。如果下次大流行來臨,我們因缺乏合作機制而陷入混亂、死亡與資源爭奪,那么今天美國的這一次“退群”,將成為一根扎進全球傷口的毒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