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夏天,我參加高考。上世紀八十年代,“知識改變命運”的觀念深入人心。為了能考上一所心儀的重點名牌大學,學校、家長、考生都鉚足了勁。
我的家鄉在廣西柳州市,是南方一座老工業城市,經濟發展水平、思想觀念的開放程度都相對閉塞落后。那時候,很多廣西考生拼命想考取省外一所好大學,畢業后爭取留在大城市工作,由此獲得良好的職業發展機會。但是,外省市名牌大學在廣西招收的考生名額極其有限,比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每年都只有1-2個名額,競爭十分激烈。
說出來不怕丟人現眼,學校、父母當年對我的期望是考取北京大學中文系。這樣的期望自然是基于我平時是學習尖子,文科成績名列前茅,寫得一手好作文,常常被拿來作為范文。我就讀于柳州市第二中學文科班,是柳州市屬重點高中,學校對升學率看得很重,每天題海戰術輪軸轉,周末還安排補課,為了應考,考生們精神高度緊張,身心疲憊不堪。
1981年夏天,對我而言,無比苦澀。由于考前連續三天40度高燒,導致我考試發揮失常,十年寒窗苦讀,數年奮斗努力,心血統統付之東流。
當年,填報志愿是在分數出來之前完成的,且不能更改。廣西還有諸多限制性規定,比如,為了公平起見,機會均等,每位考生只能報考一所省外大學,即便是分數達到某所省外大學錄取線,填報志愿不當,都會導致無法如愿錄取心儀的大學。比如,這一年已經被某所大學錄取了,如果放棄不去該校報到,第二年不能參加高考,要輪空一年,復考要等到第三年。
正是諸如此類限制,讓我備受打擊煎熬。雖然最終還是考上了省內一所重點大學,卻與心儀的省外名牌大學失之交臂,被錄取的專業也不是自己填報的中文系,而是被調劑到沒有填報的歷史系。我一百個不愿意去讀這所大學,整天閉門不出,悶悶不樂,無法釋懷。父親看到了我的失落,卻也沒有過多安慰我。他可能等合適的機會吧。7月21日是我的生日,那天晚上,父親帶我去柳江邊散步,和我進行了一次傾心長談。
那是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父親推心置腹,第一次把他求學的曲折經歷告訴我,通過他的講述,我才知道,為了獲得讀書的機會,出身貧苦人家的他,需要克服的困難和付出的艱苦努力是難以想象、難以承受的。那時候父親已經是國家干部,一路歷練,擔任過很多的職務,而且熱愛文學,有良好的文學修養,我愛好文學也是受到父親影響,得益于他的細心培養。在我心目中,父親形象高大完美,卻沒想到,他的求學過程一波三折,充滿艱辛,經歷了種種考驗。我一下子對父親有了新的理解,也對自己的高考挫折有了新的認識。
在父親的開導下,我愉快地去上了大學,并在歷史系讀完本科和研究生課程。我清楚記得,父親幫我認真分析了這次重要人生選擇的利弊得失。最后說到,文史不分家。如果你想堅持自己熱愛的文學并取得一定的成績,或許,豐富的歷史底蘊對文學創作有很大幫助呢。
那年夏天的高考失利,以及父親的諄諄教導,成為讓我終身受益的一筆寶貴人生財富。
原標題:《十日談·那年夏天|崖麗娟:父親給予的財富》
欄目編輯:華心怡 文字編輯:錢衛
來源:作者:崖麗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