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月,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遵義會議成功召開,毛主席終于重新成為了紅軍的領導者。
而此前,一直對共產國際軍事代表李德言聽計從的博古,最終遭到解職,不再擔任領導職務。
當時的他,心中還有怨氣。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卻用自己的另一個名字,走出了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
博古的另一個名字是什么?在遵義會議后,他的命運又有什么改變呢?這還要從一段獨特的留學生涯說起。
博古這個名字,其實是他參加革命后使用的化名。他本名秦邦憲,1907年出生于江蘇無錫。
他曾就讀于蘇州工業專門學校,在校期間積極參加學生運動,因此成為了黨組織的重點觀察對象。
五卅運動后,他入了黨,并且得到了去蘇聯留學的機會。
博古能去蘇聯留學,得益于共產國際當時對中國革命的幫助。黨組織剛成立時,力量太過薄弱,根本無法獨立發展。
此時加入共產國際,接受其支援,是一條捷徑。也正是在共產國際的運作下,博古等一大批青年人去了莫斯科,學習蘇聯的革命理論。
相比起中國本地的革命者來說,這些留學生對于共產國際和蘇聯,都有著更深的感情。
黨組織為了發展不得不加入共產國際,但副作用是必須要接受其領導。
共產國際對中國革命的扶持,也不全是出于階級感情,而是有更實際的因素存在。
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中國黨組織的任務,是拱衛蘇聯。
在這種情況下,共產國際的一些指令和精神,是很可能與中國的革命實際不相符的。
所以在革命武裝建立初期,雖然紅軍在毛主席的領導下屢屢獲勝,但共產國際的人卻仍然對他并不認同。
這也為后來的一系列歷史事件,埋下了伏筆。
1930年,博古學成歸國。由于有在蘇聯學習的經歷,共產國際對他十分信任。
在他的安排之下,博古起初于團組織中任職,而后又成為了臨時中央政治局的負責人。
在此階段,即便他曾有若干失誤,卻依舊未被共產國際所猜疑。
1933年,博古以領導者的姿態進入中央蘇區,開始全面擔負起領導紅軍戰斗的工作。
但是,他自身并沒有軍事能力,所以只能事事聽從共產國際的軍事代表:德國人李德的意見。
結果就是,紅軍在毫無勝算的陣地戰中,消耗了過多的力量,最終不得不展開大規模的戰略轉移,也就是著名的長征。
1935年1月,紅軍在進入遵義城之后,獲得了短暫的喘息機會。
周總理、朱老朱等領導人都覺得,部隊不能再這樣下去了,于是便召開了遵義會議。
會議上,博古、李德都遭到了批評。同時會議還決定,讓張聞天取代博古,成為黨中央的領導人。
張聞天為人淡泊,在日常的工作中,尤其是在軍事指揮方面,非常信賴毛主席。
張聞天
所以他成為領導人,也就相當于毛主席獲得了軍事指揮權。
然而,博古彼時依舊執拗,宣稱若無共產國際之指令,自身難以辦理交權之手續。
此時,敵人距離遵義城越來越近,如果權力的更迭始終無法完成,對紅軍將是一個滅頂之災。
為了貫徹會議的精神,周總理在晚上私下里找到博古,和他進行了一次長談。
周總理表示,他和博古都有留洋的過往,但正因如此,對中國的實際情形并非了如指掌。
也正是因此,他在南昌起義之后就已經認識到,自己不是那個能領導中國走向勝利的人。
而想要把中國的革命搞成功,就需要一個了解中國的人。而這個人,只能是毛主席。
說完這些,周總理勸導博古,應該和自己一起輔佐毛主席,把革命的事業搞下去,搞成功。
為了共同的勝利,他們應該放棄個人對權力的執著。
在這次談話中,周總理沒有說一句批評的話,但是最后的效果卻意想不到的好。
第二天,博古便交出了自己的權力,讓張聞天得以順利接班。
而這也就意味著,毛主席重新掌握了軍事指揮權。
這之后,紅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終于徹底打開了局面。
博古做人有自己固執的一面,但是一旦放下心里的包袱,他仍然可以全心全意地為革命去做貢獻。
長征部隊與紅四方面軍會合后,曾經爆發過毛主席與張國燾之間的權力之爭。
在這個關鍵時期,博古堅定地站在了毛主席一邊,保證了紅軍的穩定。
而且,在之后的工作中,他也能積極地配合毛主席,從不添亂。
毛主席本就是胸懷坦蕩之人,此時對于博古更是投桃報李,讓他擔任了紅軍總政治部主任。
每遇到大事,毛主席都會和他商量。1936年底,西安事變突然爆發,國內形勢變得非常危險。
黨中央經過商議后,確定了和平解決的方針。之后,周總理便開始過去調停。而跟隨周總理同行的,就是博古。
在那錯綜復雜的局勢中,他協助周總理開展了諸多工作,促使西安事變得以和平化解,為歷史的進程貢獻了重要力量。
與此同時,他憑借自身的不懈努力,有力地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構建。
回到延安后,博古擔任了組織部長。在1938年后,又擔任了長江局和南方局的組織部長。
1941年,抗戰進入到最困難的時期,而國民黨頑固派也在此時,多次發動對我八路軍、新四軍的襲擊,甚至還釀成了皖南事變。
鑒于這種形勢,毛主席讓博古去領導宣傳工作。博古創立了《解放日報》,并且出任新華通訊社社長。
他憑借手中之筆,撰寫諸多文章,無情揭露國民黨的連串陰謀,有力維護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穩固。
也是在這一時刻,發生了著名的“斯大林電報”事件。
由于德國發動了對蘇聯的進攻,斯大林為了避免兩線作戰,發電報讓毛主席將八路軍拉到華北地區和敵人硬拼,以達到拖住日軍的目的。
而毛主席為了我們自身部隊的安全,并未答應斯大林。
王明
此時,另一位與共產國際關系密切的著名人物:王明,就開始在國內上躥下跳,不斷給黨中央添亂。
博古與王明乃莫斯科大學同窗,故而,當王明肆意妄為之時,一直期盼博古能與己同伍。
但是,博古卻依然選擇與毛主席保持一致,安心做好自己的工作。
王明對此十分生氣,大聲斥責博古,說他變了。當時,博古并未正式回答王明。
但是在后來,當他談及此事的時候,曾經語重心長地表示:為了革命的勝利,他早已放下了個人的權力欲。
由此可見,當時他已經擺正了自己的位置,開始一心一意地為中國的革命做貢獻了。
由于工作成績越來越好,博古的地位也開始越來越高。1945年,在毛主席的鼎力支持下,博古在我黨的七大上當選了中央委員。
不久之后,他就和全國人民一起,迎來了抗戰的勝利。不過,沒有了外敵之后,國內的矛盾便更加凸顯了。
此時,蔣介石做出了一副準備和談的姿態,并且表示愿意和各個黨派的人坐在一起,商討未來的想法。
博古以我黨代表的身份,在1946年2月去往重慶。不幸的是,在1946年4月,博古在返回延安匯報的途中遭遇了空難,過早地失去了生命。
博古去世后,黨中央和毛主席都對他作出了高度的評價。而后人也因為他后來的表現,原諒了他曾經的所作所為。
為了區別他在遵義會議前后的迥異表現,歷史的記錄者更傾向于對1936年之后的他,稱呼其本名秦邦憲。
如今,在江蘇無錫和貴州省遵義市,都有“秦邦憲故居”。
人們通過這種方式,來紀念這位識大體、顧大局的革命老前輩。
參考資料:
1、博古長征前后如何對待“進退留轉”——《黨史文苑》2017年第7期10-12,共3頁
2、紅軍長征在甘肅時的博古——《檔案》2017年第9期22-28,共7頁
3、博古在遵義會議后的主要任職及活動——《黨史文苑》1996年第2期42-44,共3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