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消息,美韓日戰機日前在濟州島以南同場出動,B-52H、KF-16、F-2首次同框演練。同一天,首爾國防部大樓里,三國總參謀長圍著同一張圓桌。桌上攤開的情報顯示,朝鮮今年已進行十余次彈道導彈試射,最遠落點距離日本海基線不足250公里。韓方將數據換算成飛行時間:如果以平壤為起點,導彈僅需七分鐘就能掠過東京上空。日方把同一組數字做成動畫,在會議室大屏循環播放,紅色軌跡像一條逐漸收緊的繩索。
繩索的另一端,平壤把鏡頭對準了B-52H。朝中社13日播發的談話稿連用了三次“挑釁”:“核轟戰機貼著朝鮮領海邊緣盤旋,等于把火藥桶放在家門口點火。”火藥桶的比喻并不夸張——B-52H這次攜帶的并非訓練彈,而是可換裝核彈頭的AGM-86B空射巡航導彈,射程覆蓋整個半島并深入東北亞腹地。韓國國防白皮書把這一變化記錄為“戰略武器部署密度創歷年新高”,日本防衛省則用另一組數據佐證:美軍今年在半島周邊出動戰略轟炸機的架次比去年全年還多三成。
B-52H戰略轟炸機(資料圖)
三方在空中磨刀,地面會議同步推進。首爾會談原定90分鐘,最終拖了整整三小時,議題從“共同反導”延伸到“情報實時共享”,再落到“延伸威懾”。所謂延伸威懾,直白說就是一旦朝鮮動用核武,美日韓將用核手段回敬。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丹·凱恩在會上把話挑明:“我們恢復的不是對話窗口,而是讓對手不敢按按鈕的絕對威懾。”這番表態被韓方記錄為“韓美同盟核共享的再確認”,日方則寫入“印太核保護傘升級備忘錄”。
威懾的靶心無疑是朝鮮,但沖擊波早已外溢。拉夫羅夫11日飛抵平壤,走下舷梯第一句話就是“俄羅斯絕不會讓朋友獨行”。朝鮮外務相崔善姬把同一意思翻譯成更具體的承諾:“俄方已通報,必要時將動用一切手段保障朝鮮安全。”克里姆林宮官網隨后更新:兩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條約》進入“即時響應”狀態,海上航線恢復、原油供應優先、衛星偵察情報實時共享全部提速。俄方沒有公布具體軍援清單,但韓國國家情報院捕捉到兩條細節:一列從俄遠東出發的貨運列車7月9日抵達羅津港,車廂編號顯示裝載防空導彈系統零部件;朝鮮空軍蘇-25機隊近期出現的俄制新型導航吊艙,技術序列號與俄軍現役同款完全一致。
B-52H戰略轟炸機(資料圖)
數字不會撒謊:朝鮮去年對俄出口炮彈總量約200萬發,今年前五個月已突破300萬發,增幅一半以上。作為交換,俄方今年前六個月已向朝鮮輸送超過50萬桶成品油,相當于朝鮮年均進口量的四分之一。韓國統一部把這兩條曲線疊加,得出的交叉點落在今年6月,正是俄朝條約簽署當月。日本防衛省用另一張圖展示風險:若把朝鮮導彈射程與俄羅斯提供的衛星導航精度疊加,誤差圓概率從500米縮至50米,意味著瞄準首爾或東京核心區的概率同步放大十倍。
美日韓的回應是繼續加碼。7月11日的演習只是序章,9月“自由之刃”聯演已在籌備,課目涵蓋反導、反潛、網絡戰、海上攔截,規模比6月東海演練擴大一倍。美軍印太司令部內部簡報把這次演習定義為“印太小北約成型演練”,韓日雙方均未否認。朝鮮國防省則把同一演習寫進警告清單:“一旦啟動,反制將越過傳統炮擊演練,直接對聯合艦隊實施模擬飽和攻擊。”
B-52H戰略轟炸機(資料圖)
三方逼近,俄朝靠近,半島空氣像拉到極限的弓弦。首爾市民在社交平臺上刷到B-52H低空飛過的視頻,評論區里“今晚別睡太死”成了高贊留言;東京地鐵的緊急廣播悄悄增加了“朝鮮導彈來襲時請就近隱蔽”的提示音;平壤廣播電臺則把日常節目換成軍樂連播,主持人用鏗鏘語調重復一句話:“如果敵人扣動扳機,回應將是地動山搖。”
弓弦會不會斷,沒人能給出答案。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下一次演習的名單里,B-52H還會再來,KF-16和F-2也會升空,而朝鮮的導彈試射窗口尚未關閉。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12日在記者會上留下一句意味深長的提醒:“當包圍圈收緊時,最危險的永遠不是被圍的那一方,而是忘記留退路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