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倆孩子能走到一塊兒,辦場熱熱鬧鬧的婚宴,本就是天大的喜事。
記得主持人撒貝寧說過:“婚禮不是一場表演,而是兩個家庭用愛和尊重寫下的第一筆共同記憶。”
這話我特別認同——婚宴上的點點滴滴,尤其是禮金這事兒,處理得好,倆家越走越近;要是出了岔子,再好的交情也可能添堵。
兒子辦婚宴,親家收禮金時,咋做才能讓兩邊都舒坦,還能把這份喜氣穩穩當當延續下去。
一、提前把“規矩”擺到明面上,別等事兒到眼前再扯皮,老話講“親兄弟明算賬”,親家之間更該如此
《禮記》里說“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金這東西,看著是錢,實則是人情往來的見證。辦婚宴前,倆家人最好坐下來喝杯茶,好好聊聊禮金咋收、咋管、咋用。比如是各收各的親戚朋友禮金,還是統一由一方代收后再清點分配;比如收到的禮金是存起來給小兩口當啟動資金,還是先用來抵扣婚宴開銷,剩下的再做安排。這些事兒提前說透了,就像給馬車鋪好了軌道,走起來才順順當當。我鄰居家孩子結婚,就是因為沒提前說,婚宴后親家母拿著禮金單子一算,發現自家親戚隨的禮被統一收了,心里膈應了好一陣子,原本挺好的關系,愣是冷淡了半年。
二、收禮時做到“賬目清、記錄細”,讓每一筆禮金都明明白白,古人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光明正大才能讓人信服
《朱子家訓》里提到“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對待禮金也該有這份細致和認真。收禮金時,最好安排兩個人專門負責,一個人唱名記賬,一個人清點數額,記清楚誰隨的禮、隨了多少,還可以讓小兩口也在旁邊搭把手,畢竟來的都是看著他們長大的長輩親友。收完后,當天晚上倆家人一起坐下來,對著賬本再核對一遍,沒問題了各自簽字確認。這么做不是信不過誰,而是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告訴對方:咱們辦事兒敞亮,不藏著掖著。我表哥結婚那會兒,就是親家公主動提出“賬目咱們一起對,對完了我復印一份給你家”,我姑說當時心里那叫一個熨帖,覺得這親家靠譜,往后相處也更放心。
三、分配時多替對方著想,別盯著“誰多誰少”,要記得“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人情比錢更金貴
《論語》里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分配禮金時,多站在對方的角度想想。比如親家那邊可能有位長輩隨了大禮,人家或許是看著親家公從小長大的,這份情更重,分配時就別太計較“我家這邊總額比你家少兩百”;比如要是婚宴開銷超了預算,別想著讓某一方單獨承擔,不如商量著用禮金一起填補,剩下的再平分。我老家有個說法“婚宴上的禮,是給新人攢福氣的”,要是為了這點錢爭來爭去,福氣不就跑了嗎?前陣子參加一個婚禮,新郎家條件稍好些,婚宴后主動說“你們那邊親戚隨的禮自己留著,我家這邊收的,除了抵開銷,剩下的都給孩子”,親家母當場就紅了眼眶,說“這哪是結親,是多了個親兒子啊”。
四、事兒辦完了別忘了“遞句話、表個態”,讓對方感受到尊重,就像古人說的“禮多人不怪”,暖心話能化解不少潛在的疙瘩
禮金的事兒處理完了,別覺得就萬事大吉了。可以讓老伴兒或者自己主動跟親家說句貼心話,比如“這次辛苦你們了,收禮記賬多虧了你們細心”,或者“這禮金分配咱們都沒意見,往后孩子們好好過日子,比啥都強”?!对鰪V賢文》里說“良言一句三冬暖”,一句簡單的認可和感謝,能讓對方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我同事家兒子結婚后,她特意給親家母送了一籃子自家種的菜,順帶說“那天收禮金你跑前跑后,累壞了吧,回頭讓孩子們請你倆吃飯”,親家母笑著說“一家人不說兩家話”,之后倆老太太還經常一起跳廣場舞,處得比親姐妹還親。
說到底,兒子結婚是兩家人變成一家人的開始,禮金不過是這場“融合”里的一個小插曲。只要做到提前溝通、賬目清晰、互相體諒、懂得感恩,就像給這份新的親情系上了安全帶,既能穩穩當當往前走,又能讓兩邊都揣著喜氣、帶著暖意,把日子越過越紅火。畢竟啊,孩子們幸福,倆家和睦,才是婚宴上最該收到的“大禮”,您說是不是這個理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