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鏈接看上篇:
邯鄲戰役后,中央決策進軍東北,楊得志作為晉冀魯豫部隊的代表隊前出至熱河,因國軍封鎖了熱河冀東,無法繼續前進,楊得志1縱遂留在晉察冀作戰。
其實按原本部署,楊得志縱隊在邯鄲戰役前就接到北進命令,只不過劉帥動作比較快,借這個機會命令楊、蘇打完邯鄲戰役再走。
劉鄧首長心里也明白著呢,既然有借口,把楊縱留下不也挺好。只是邯鄲戰役打得太利索,又是高樹勛起義又是馬法五被殲,平漢路順利截斷完成戰役目標,楊得志只好按原計劃走了。
1縱部隊后來絕大多數都調回晉冀魯豫部隊。只有楊得志、曾思玉等少數軍事干部留在華北。
三、楊得志的比較優勢
歸來的1縱后與楊勇7縱合并成新的1縱,仍然是劉鄧大軍的實力。但從實際來看,走了一個楊得志,對劉鄧首長來說實在損失不小。
怎么說呢,首先從兵力上看。1縱歸建后只剩1、2旅,3旅疑似留下一部分人在冀中軍區(原旅長李東潮即轉任冀中一個分區的司令員),剩余一部分歸建后,降級到冀魯豫軍區支援根據地建設,變成了獨立旅,后來成了王秉璋11縱的一部分。
1、7兩縱合并后,轄1、2、19、20旅共4個旅。原楊勇7縱的21旅裁撤,疑似改為冀魯豫軍區獨立旅部隊,原旅長況玉純改任冀魯豫軍區獨1旅旅長。
到1947年10月,19旅又轉成鄂豫軍區的2、3分區。
1縱只剩1、2、20旅3個旅。兵力少了。
當時正在南下大別山作戰,為啥一再壓縮主力部隊呢?大概一者不斷轉戰作戰,兵力損失后無法補充,1縱無法再保持4個主力旅的架子,真索性縮編之。
二者南進途中需要不斷抽兵組建新的根據地,正好順坡下驢把實力減少了的主力部隊變成地方軍區,也好休養兼發育根據地。
從這些細微之史料,我們不能看出,少一位主力將領,尤其是楊得志這個水平的高能全能將領,如果有他在,哪怕是帶著1縱兩個旅,也能獨當一面。而缺了他,不僅冀魯豫無人能撐起這個局面,從其他軍區調來似乎也不大行。
那么把王秉璋直接從冀魯豫軍區司令員位置上,直接提升成新的1縱司令員不行嗎?為何成立新的11縱能用他?
大概是1縱的地位極其重要,部隊戰斗力較強(7縱相繼拆了2個旅而1縱回來的2個旅一直沒動),不能隨隨便便提拔上來一個,否則影響部隊戰斗力。
至于等而下之的張國華等人,就更不好說了。
從指揮作戰方面看,楊得志在劉鄧在軍序列中比較優勢也相當明顯。
挺進大別山,劉鄧大軍打的是多點作戰,無后方作戰,后續調來的10縱、11縱、12縱,兩個變成了地方軍區,11縱一直在豫皖蘇一帶作幽靈游走,陳賡集團一直豫西作戰。
劉伯承身邊只有1、2、3、6縱。楊勇、陳再道、陳錫聯、王近山四位司令,輔佐著劉鄧作戰,明顯有些不夠用。
這4位有一個共同特點,需要高明之帥來統領,缺乏楊得志那種自我發育自我成長的綜合能力。
上圖主角本是楊得志,因拍攝角度問題,聶蕭羅三位都正面展現了,參謀長耿飚也很清楚,只有楊得志恰好被聶帥擋住了半個臉。
從實際戰局來看,政委率兵在大別山里留守,只能苦苦拖延,無法機動作戰。劉帥在豫南作戰,沒有一個高手在側翼進行配合。后來陳賡來了之后才有起色。
試想若是楊得志仍在,率1縱在大別山中牽制, 作戰的事基本不用政委操心,李達參謀長也能跟著劉帥北上豫南。兵力分配亦可改為,1、2縱在大別山區牽制,3、6、7縱(這是假設楊得志1縱仍在的情況,楊勇7縱不須并入1縱)在北線,只要給劉帥3個主力縱隊,那就又是一番局面。兩個縱隊人家就敢硬啃羊山集,有這些兵力,縱使中途遇見整11師,也不用望風而避了。
南北又線作戰互相呼應,恐怕戰局就有所改善。雖說不從根本上扭轉劣勢局面,至少不至于那么狼狽。
就綜合能力而言,楊得志除了比不過旅長,其余二陳、楊勇、王近山都不在話下。劉鄧首長在大別山打得越難,大概就越想念楊得志。此論并非虛言,劉鄧1947年底在大別山過的最苦的時候,楊得志在清風店戰役中活捉羅歷戎,只有3個縱隊的晉察冀野戰軍在楊得志指揮下打得虎虎生風。
楊得志怎么打的?不需要誰來指揮,朱老總只在戰略上把把關,具體戰役都是老楊哥自己弄。
試問中野,除了旅長,當時誰還有這功力呢?
中野縱隊司令持續盤點中,系列后篇持續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