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黃淮一帶之所以能誕生華夏文明?和其優越的氣候密不可分!
黃淮一帶大致位置
氣候包括氣溫、降水、光照三個最主要的因素。
首先,我國黃淮一帶一年之中大部分時間氣溫適宜人類生存:
熱帶地區為什么誕生不了人類文明?拋開人種因素,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一年之中大部分時間氣溫高,影響人的創造力!同樣,寒帶地區也誕生不了人類文明。
我國黃淮一帶氣溫的特點是:
1、地處北溫帶最佳緯度,全年平均氣溫非常適中;
中國各地年平均氣溫
2、冬季最冷時和夏季最熱時分別受兩個天氣系統的影響:一個是北極冷渦,另一個是副熱帶高壓,氣溫年較差較大,但一年之中大部分時間溫度適宜。
北極冷渦和副熱帶高壓都是都是春夏向北移動,秋冬向南移動。在北極冷渦和副熱帶高壓中間,必然存在這樣一個帶狀氣候區:冬季北極冷渦移到最南端時,往往只是邊緣南移到該氣候區,全面控制該氣候區的時間很短;
最冷時極地冷渦移動方向
夏季副熱帶高壓移到最北端時,往往只是邊緣北移到該氣候區,全面控制該氣候區的時間很短。
夏半年各月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平均位置
在古代,我國黃淮地區剛好就處在這樣一個帶狀氣候區,這個帶狀氣候區冬季會很冷,夏季會很熱,但冷熱的時間均不長。過了最冷或最熱這一小段時間,其它時間都是最適宜的氣溫。
其次,我國黃淮一帶降雨量適中,并擁有世界上最佳的“雨熱同季”季風性氣候:
我國東部季風區是全世界最顯著的季風氣候區!我國黃淮一帶擁有世界上最佳的“雨熱同季”季風性氣候。
中國七月降雨量、海平面氣壓和盛行風向
我國黃淮一帶,隨著太陽直射點北移,地表獲得的熱量逐漸增多,季風引起的水汽輸送就逐漸增多,降雨量也逐漸增多,7月份降雨量達到最多,季風的“雨熱同季”效應最佳。適合農作物生長并高產,適合人類生存。“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
再次,我國黃淮一帶光照適中:
適量光照是植物生存的條件之一。光照過少,將限制光合作用,如:連陰雨導致作物減產,森林地下的幽暗處植物稀少;光照過多時,會超出植物的耐受范圍。通過破壞光合系統、引發氧化應激、加劇水分流失等途徑,對植物造成多維度傷害。
我國黃淮一帶剛好處于極地冷渦和副熱帶高壓南北爭雄的中間地帶,雖然不像北歐那樣處于陰雨寡照,雨水很多的極鋒地區,但鋒面雨仍較多。鋒面雨的特點是強度小,歷時長,可以使年太陽總輻射量不至于過多。
然而,工業革命以來持續不斷地全球升溫改變了我國原有的優越氣候條件:
全球升溫對我國的不利面:
1、我國高溫日數增多,極端高溫和其導致的次生災害頻發:
全球升溫,極地地區由于大氣環流的熱傳導效應,升溫最顯著。北極地區不那么冷了,北極冷渦必然減弱。尤其夏季,北極冷渦大大減弱,早早就龜縮在北極地區,導致副熱帶高壓失去北極冷渦的擠壓,向北膨脹。2025年,8月份才能北進控制黃淮一帶的副熱帶高壓,7月初就北進到該地區,這就是2025年陜西、河南、山東這么早就出現超高溫的原因。
2025年5月份遭冷渦擠壓的副熱帶高壓
2025年7月初失去冷渦擠壓而向北膨脹的副熱帶高壓
現在夏季的副熱帶高壓比工業革命之前偏北,冷渦也偏北很多,三四十年前黃淮一帶夏季由冷渦、冷空氣帶來的涼爽降雨,現在已經很少了!很多都是低渦或熱梅雨降雨,不涼爽。古代很宜居,曾誕生人類文明的渭河平原,7月15日,涇河國家級氣象站首次報道超42°C的高溫,打破該地區高溫極值,這是氣候變壞的象征性事件之一。
關中極端高溫
2、中東部地區在副高控制下太陽輻射增多增強,不利于植物生長:
全球升溫,使副熱帶高壓夏季早早就偏北,盤踞在我國中東部地區,導致長時間晴空萬里,不僅氣溫高,太陽輻射量也過多過強,有的田地兩三天澆一次,植株仍然萎蔫,枯黃矮小。
全球升溫對我國的有利面:
全球升溫,會使夏季亞歐大陸升溫快的效應更明顯,形成的熱低壓氣壓更低,水平氣壓梯度力更大,夏季風更強;
夏季風的形成
并且由于溫度高,空氣所攜帶的水汽多。最終導致我國季風區的降雨增多,我國的“雨熱同季”效應會更顯著,從這一方面看,有利于農作物高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