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正在江西省進賢縣五七干校進行勞動鍛煉的李訥,給毛主席寫去了一封信。
信中,李訥特地談到了自己的戀情,稱自己和一個名為小徐的工人子弟談起了戀愛,且此番來信就是為了父親能夠批準這段婚姻。
毛主席是從人民中來,并不看重男方的身份與背景,所以在經過簡單的了解后,認為雙方是真心相愛,也就表示同意。
但李訥的母親,卻始終對這樁婚姻抱以不同的意見,她認為兩人的性格與思想認知都有著巨大的差異,導致未來兩人終會走向陌路。
沒想到,李訥的母親竟一語成讖,二人因生活不和最終離了婚。
那么,李訥是如何與徐寧相識的呢?徐寧后來又如何呢?
1、毛主席對李訥的悉心培養(yǎng)
李訥,1940年誕生在陜西延安。
作為毛主席最小的女兒,毛主席對她可謂是百般地寵愛。
具體有多夸張呢?據李訥后來回憶,自己學的第一句話就是“爸爸,散步去”。
每當李訥說出這一句話,毛主席都會暫時結束手頭的工作,陪伴女兒出去玩耍。
這也是毛主席身邊工作人員所使用的“陽謀”,就是為了能夠讓毛主席勞逸結合,使得大腦得以徹底放松。
當然喜愛歸喜愛,毛主席對于子孫后代的培養(yǎng),向來都以嚴格著稱。
為了從小鍛煉李訥的意志力,每當毛主席去往大江大河中肆意暢泳時,都會帶上李訥。
盡管此時的李訥還尚且是個孩子,但毛主席卻不準她用救生圈。
對于自己的這段經歷,李訥后來這樣說道:“不讓我用救生圈,一個是了解我的水性,再一個是在有意識地鍛煉我。”
就這樣,在毛主席的悉心培養(yǎng)下,李訥飛速成長,還在1959年秋,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了北京大學歷史系。
參加工作后,李訥也時時牢記毛主席的諄諄教導,從不搞特殊,即便是那“三年困難”時期,李訥都愿將自己為數不多的糧食,讓出一部分來。
這也導致李訥長期挨餓,許久都沒有吃上一頓飽飯。
一次周末,李訥回家探望毛主席,廚師見狀特意多做了一些飯菜,李訥看到飯菜上桌,顧不上燙嘴,立刻就吃了起來。
這副樣子驚呆了毛主席,李訥繼續(xù)埋頭吃飯,直到把桌上的飯菜全部一掃而空,又額外吃了兩個饅頭,這才填飽了肚子,可見究竟是餓了多久。
2、一樁不受母親支持的婚姻
1966年,李訥因工作出色,升任《解放軍報》總編組組長一職,之后又成為毛主席身邊的聯絡員。
這時李訥的年紀也不小了,其母親著急她的婚事,便給李訥介紹了一個高干子弟。
可有時候愛情就是這么奇妙,這段門當戶對的戀情不僅沒有開花結果,反而一個各方面看上去都十分普通的工人子弟,令李訥動了心。
1970年,全國掀起了“上山下鄉(xiāng)”的浪潮,李訥也決定聽從時代的召喚,被毛主席下放到江西省進賢縣五七干校進行勞動鍛煉,李訥就是在這里遇到了自己第一任丈夫。
認真說起來,李訥并不是一個性格外向的人,由于受到毛主席的影響,李訥自小就養(yǎng)成了愛看書的好習慣。
在日常的勞動之余,李訥最習慣做的事情就是,拿起書籍在自己的房間靜靜閱讀起來,這也致使李訥身邊也沒有什么朋友。
但畢竟下鄉(xiāng)勞動,總會遇到一些令自己無法解決的事情。
因為一直都是獨來獨往,也很少與其他人產生交集,每當李訥遇到困難,身邊鮮少有人為她提供幫助,幾乎每天都能看到李訥那孤零零的身影。
這一情況,被一個名為小徐的年輕人發(fā)現了。
他為人爽朗,又有著一副熱心腸,經常會給李訥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就這樣,兩人一來二去,竟慢慢地產生了感情。
小徐是東北人,長的頗為帥氣,父母是在山海關火車站工作的工人。
不過,當此事傳到李訥母親的耳中時,她立刻就對這段感情持反對意見。
理由有三:
一是,李訥母親堅持門當戶對,女兒說什么都不能嫁給一個工人;
二是,小徐雖能稱得上是一個知識分子,但無論眼光還是見識,都與李訥相差甚遠,僅為初中學歷;
三是,即便兩人最終真的走到了一起,但終會因各方面的差異,進而走向陌路。
對于母親的反對,李訥也很是執(zhí)拗,兩人為此還大吵了一架。
據李訥母親說道:“李訥和我大吵了一架,我們二人都不愿妥協(xié),最后使我們兩人都很煩惱。”
沒辦法,李訥只能將此事以書信的方式,告知給了自己的父親,希望他能批準這門婚事。
毛主席也是從人民中來,實際上并不看重男方的身份與背景。
只要是兩人真心相愛,且又有感情基礎,毛主席就不會反對這樁婚姻,更何況毛主席本就不希望自己的兒女找高干子女。
所以,毛主席在簡單了解完小徐的身份信息后,就在信中寫下了同意二字。
有了毛主席的應允,李訥的母親也只能被迫接受。
不久后,兩人在五七干校宿舍舉辦了婚禮。
李訥和小徐都是勤儉節(jié)約的人,婚禮也辦的十分簡單,只宴請了一些關系較為親近的朋友。
女兒迎來了婚姻大事,毛主席作為父親自然也要送一份新婚賀禮,毛主席將自己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送給了李訥。
其目的自然是希望二人的孩子,能夠繼承馬克思的遺志,在未來能夠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3、找到了各自的歸宿
婚后,他們二人的確過上了一段幸福美滿的生活,但兩人因為生活習慣和性格上的差異,還是讓他們的感情出現了裂痕。
上文曾提到李訥愛看書,性格文靜。
而小徐的性格,愛好與李訥幾乎完全相反。
小徐生性好動,在工作之余經常攜同事與好友,一同外出打球,或是進行其他的體育運動。
這導致他們夫妻間的感情越來越走向平淡,幾乎沒有什么共同語言。
盡管二人都曾為這段感情進行了挽留,也誕下了一個孩子,但兩人仍是選擇了離婚。
之后,李訥攜孩子返回了北京生活,她還在李銀橋的介紹下,遇到了自己的真愛,一個名為王景清的男子,兩人在1985年完婚。
而小徐在和李訥離婚后,就選擇去了鐵道部工作。
這對小徐來說幾乎是一項全新的挑戰(zhàn),每天的生活也相對充實。
當然他也學習了許多有關火車的新技術,如軌道結構、信號系統(tǒng)等。
幾年下來,在小徐的努力下,他的專業(yè)技術有了極大的提升,稱得上一聲“鐵路專家”,后來還被上級調往了錦州鐵路局工作。
錦州,是東北的交通樞紐,也是東北通往華北地區(qū)重要的交通要道。
小徐在這里任勞任怨,外加工作能力出眾,職位很快就得到了提升,甚至還進入到了管理層。
除此之外,小徐還在這里收獲了另一份愛情,她不同于李訥的文靜,性格十分活潑,也能和小徐處得來。
在確認了戀情后,兩人迅速成婚。
不久后還誕下了屬于自己的孩子,一家數口人一同過著平淡而又幸福的生活。
參考資料:
1、1971 毛澤東出嫁小女兒李訥-學校黨建論文
2、光明網 《毛澤東小女兒李訥的婚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