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技術封鎖”和“貿易戰”越來越失靈,美國開始把注意力放到了中國的家門口——西太平洋。臺海、南海、朝鮮半島,一個個敏感區域被人為點燃,美國不是要直接宣戰,而是想把中國拖進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持久戰。
美國已選定主戰場:中國周邊火藥味十足
美軍的算盤并不復雜,他們早就把西太平洋當成遏制中國的主戰場精心布局。看上去是“維護地區穩定”,實則是“設局引戰”。
先看軍事部署。美軍航母打擊群輪番現身,核潛艇神出鬼沒,戰略轟炸機在空中轉圈。關島、沖繩、菲律賓,美軍不斷加強基地建設,直接把戰線推到中國門前。而在政治層面,他們還拉著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拼湊所謂的“印太小北約”,目的就是把整個西太平洋變成中國難以脫身的戰略泥潭。
再看臺灣問題,美國政客竄訪、軍售不停、聯合軍演一個接一個。這不是“友好交流”,而是赤裸裸地在試探中國底線,激怒中國出手,從而將沖突升級。
南海也沒閑著。美艦以“航行自由”為借口頻繁闖入中國領海,無人潛航器和衛星偵察同時上線,目的就是搜集中國海軍、空軍的實時數據,為下一步軍事介入做準備。
美方的算盤很清楚:不一定要打贏中國,但要拖住中國,不讓中國專心搞發展。這種“陰招”背后,是對中國崛起深深的不安。
選擇西太背后的邏輯
美國選定西太平洋作為主戰場,并不是拍腦袋的決定,而是冷靜的戰略計算。
第一,戰場離中國近,離美國遠。一旦爆發沖突,中國必須全力應對,經濟、民生都會被拖累;而美國則可以穩坐后方,指揮代理人出手,代價最小化。
第二,中國周邊“鄰里關系”復雜。日本、韓國、菲律賓、越南等國家與中國有領土爭端,美國只需輕輕一推,就可能激起地區性摩擦。
第三,美國不想和中國正面交戰,但想搞一場“戰略消耗戰”。通過制造局部沖突、輿論抹黑、技術圍堵、金融打壓,逼迫中國疲于應對,陷入被動。
這套“組合拳”,其實是美國過去幾十年對蘇聯、伊拉克、伊朗等國用過的老套路。如今,只是換了一個目標——中國。
中國沒有退路,但有牌可打
面對美國的步步緊逼,中國并沒有被“激怒”,而是選擇了更成熟的應對策略。
軍事上,從遼寧艦、山東艦到即將服役的第三艘國產航母,中國海軍已經走向深藍。殲-20、東風-17、東風-21D等裝備的列裝,讓中國具備了強大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美國航母若敢逼近中國沿海,恐怕還沒靠近就得面對覆蓋性的火力網。
外交上,中國深化中俄戰略協作,與朝鮮保持互信,同時與東盟國家推進《南海行為準則》,把對抗空間變成對話平臺,讓美國在亞洲“拱火”越來越難。
經濟上,美國搞“脫鉤”,中國反而加快自主突破。從稀土資源到新能源產業鏈,從高端制造到芯片設計,中國正在構建“不可替代”的戰略優勢。
國際上,中國通過金磚國家、上合組織、聯合國等多邊平臺,獲得了非洲、中東、拉美等地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支持。美國“民主自由”那一套,在南半球越來越失效。
中國不上頭也不上套
美國想讓中國“熱血上頭”,一拳揮出去,結果是自己先被拖住。但中國沒有中招。
在臺灣問題上,中國既不讓步,也不上套。軍事威懾常態化,政治立場寸步不讓,同時繼續推動兩岸融合,戰略節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南海問題上,中國海警、海軍聯合執法能力持續增強,島礁建設穩步推進,但始終不輕易挑事。美國想找借口挑起沖突,中國偏偏不給機會。
美國想用“低成本、高收益”的方式讓中國出血,但如今的中國,早已不是那個任人擺布的發展中大國,而是一個在戰略智慧與國力上都足以與美國對抗的強者。
戰爭不是目的,主導權才是勝負手
美國希望中國被拖入“戰爭陷阱”,但中國已經清醒地意識到:真正的勝利,不是贏得一場仗,而是贏得未來幾十年的戰略空間與發展權。
所以我們說,中國已經無路可退,但不是束手無策,更不是無牌可打。今天的中國,面對“戰爭陰影”,更有底氣,也更有定力。
不管美國如何設局,我們不入其中;不管風浪多大,中國都將以更強的力量破浪前行。誰妄圖在中國家門口挑釁,就得準備好承受反擊的代價。
未來屬于誰,不是靠誰先出手,而是誰能撐到最后。而中國,正在一步一步穩扎穩打,贏得屬于自己的戰略勝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