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是所有的來訪,都適合精神分析。這完全是一個觀察,因為很多來訪,如果一開始就去分析TA的原生家庭,就去分析TA是一個什么問題,對很多人來講,也許一分析就碎了。
從技術層面上來講,在關系沒有真正建立好之前,展開分析其實是有很大的風險。從現實情況來看,其實大部分來訪是需要支持、需要一種涵容性。TA們的心理發育水平,會處在一個比較低的狀態,我們常常會說,很多人可能都處在嬰兒期。
那么TA會需要什么?其實更多的是需要呵護、涵容和支持的治療,而不是馬上用精神分析的這些概念、理論,去分析、去解讀。
如果在這樣一種狀態下,我們去分析的話,有可能會出現兩個結果:一個是來訪會走掉,一個是它可能會把來訪培訓成一個心理學愛好者。
我們會發現有一些來訪,或者身邊一些在做咨詢的朋友,會聽到他們好像很驕傲、很自豪地,總是在談一些精神分析的概念術語。當我聽到這些的時候,我不知道他們是不是真的理解,這個概念到底指的是什么,跟TA到底什么關系。
但是TA就會對精神分析的這些概念術語津津樂道,并且沉浸在和咨詢師互相用術語概念去描述對方、描述這段關系的一種小自戀當中。那TA究竟有沒有成長,有沒有因為這樣的一種解析,而獲得了真正的成長?
如果我們仔細、坦誠地去看的話,也許TA只是獲得了一種知識上的增加,我又學到了一個新的知識點,從而獲得一種愉悅。而這樣一個概念和我的問題,究竟是什么樣的關系,TA其實并不是很清楚。
在以往的咨詢里,其實很多來訪,可能需要長時間的支持性治療,而不是用解析的方式去進行。我們可以有精神分析的一些視角,作為理解來訪的一個角度,但是去解析、去詮釋,其實是需要很慎重。很慎重地,放在關系建立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去進行。
當然我們也會看到有些來訪,TA就是沒有辦法用精神分析去進行咨詢,甚至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很多年的時間里,只能用支持性的方式進行咨詢。其實我們從大眾的內心期待來講,很多人會期待著一種溫暖、期待著被看見。
如果去看這樣一種期待的話,我們會發現,也許精神分析比較理性的詮釋、解析,會把這樣的來訪從感受中帶走,一方面會遭到TA們的阻抗、反抗,甚至這種類型的來訪,會覺得自己其實是受到了評判,而不是被接納。
當然這里有一個技術性的問題,其實無論你是精神分析取向,還是其它人本,或者是任何一種流派的取向,在建立關系之前,或者說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邊,都是不能去展開解析的。去解析、分析來訪,其實是需要非常慎重的。
因為一旦開始分析、詮釋,必然會有一些專業概念術語拋出來。當我們拋出來一些解析、分析的時候,這個問題好像就已經固化了。這個時候如果繼續探索,可能就會失去探索的方向。
也就是說,一旦我們開始解析,就等于給TA蓋棺定論的一種傾向,從這個角度上去理解,在咨詢中出現概念術語,是需要非常慎重的。
(陳珂含老師口述,心小愛編輯整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