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球網報道,李在明釋放希望收回戰時作戰指揮權的信號。這場看似突然的表態,實則是韓國長期積怨與美國施壓下的必然反應。先說韓國為何急著要回指揮權。時間得從2006年說起,當年韓美簽協議,原定2012年4月把戰時作戰指揮權還給韓軍。可到了2010年,美國以“朝鮮半島局勢不穩”為由,把移交時間推遲。后來,美國又說“需重新商定條件”,直接不設具體時限,只在“滿足條件時移交”。這一拖就是11年,韓國等得著急。
李在明(資料圖)
李在明政府把收回指揮權當競選承諾,不是沒道理。韓國軍隊名義上是“自主防衛”,實際戰時還得聽美軍指揮。這種“名義自主、實際受制”的狀態,讓韓國在國際軍事合作中總矮人一頭。比如聯合軍演,韓國軍隊的調動指令常來自美軍指揮部;遇到突發情況,韓國指揮官得等美軍批準才能行動。這種“被牽著走”的日子,韓國朝野早就不滿。
再看眼下的矛盾。特朗普政府上臺后,對韓國的施壓變本加厲。一邊是對韓國輸美商品加征25%的懲罰性關稅,三星、現代等大企業的利潤直接被砍掉四分之一;另一邊是要求韓國配合美國,在造船業領域打壓中國。韓國造船業本來靠性價比在全球占市場,美國這一招相當于要韓國“自斷財路”。李在明政府上臺后,明確提出“平衡外交”,不想再對美國亦步亦趨。可光口頭抗議不管用,得有實際籌碼。收回戰時作戰指揮權,既能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又能讓美國意識到韓國不是“任人拿捏的軟柿子”。
韓國的動作不算突然,但也不敢太硬。暴露了韓國的矛盾心態:既想拿回指揮權,又怕徹底得罪美國。畢竟駐韓美軍還有近5萬人,要是真鬧僵了,韓國的安全誰來保?
李在明(資料圖)
美國這邊也不好受。特朗普政府現在兩邊犯難:不還指揮權,韓國的輿論壓力越來越大,連韓國媒體都在罵“美國言而無信”;要是還了,美國在東亞的軍事布局就得調整。駐韓美軍一旦失去對戰時指揮權的控制,對朝鮮半島的影響力會打折扣,對中國的戰略牽制也會弱一分。更麻煩的是,韓國要是真自主了,可能不再配合美國的其他要求,比如在半導體出口上卡中國脖子。
韓國的算盤打得很精。他們知道直接和美國硬剛風險大,所以選擇“以退為進”,看看美國的底線在哪里;總統府的“個人意見”是緩沖,給雙方留臺階。李在明政府真正的目標是,用收回指揮權當籌碼,讓美國在關稅問題上松口,至少別再獅子大開口。
但美國會輕易讓步嗎?特朗普的邏輯很簡單:盟友就得“交保護費”。他之前要韓國每年掏100億美元,說是“自愿”,其實就是變相勒索。現在韓國想拿回指揮權,特朗普可能覺得“你越要,我越不給你”——你越想自主,越說明需要美國保護,那更得聽我的。這種心態下,雙方的談判可能陷入拉鋸。
韓國的處境其實挺尷尬。經濟上,韓國對美國市場依賴度高,汽車、電子產品的出口占了美國市場的不少份額;安全上,朝鮮的導彈隨時可能飛過來,沒了美軍保護,韓國的防空網再先進也得慌。
李在明(資料圖)
美國的態度也在悄悄變化。最近幾年,美國在全球推行“戰略收縮”,歐洲盟友都不買賬,更別說亞太的韓國了。特朗普政府雖然嘴上強硬,實際也在考慮調整對韓政策。畢竟維持駐韓美軍每年要花幾十億美元,韓國要是能多分擔點軍費,美國也能減輕負擔。
這場圍繞指揮權的博弈,本質是美韓關系的重新定位。韓國想從“被保護者”變成“平等伙伴”,美國卻還想當“主導者”。雙方的訴求不一樣,談判注定艱難。但有一點很清楚:韓國不會再像以前那樣,對美國的要求照單全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