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6飛行員張占方的手指懸在武器發射鈕上,雷達屏幕上那架外軍機仍以垂直俯沖姿態撲向中國領海線。
中文警告、英文喊話,對方置若罔聞。
倒計時30秒——突然,國際通用頻道炸響指令:“警告無效時,可以開火射擊!”
空氣瞬間凝固。
十年前,東海曾是中國空軍的“痛點”。蘇-27遭遇電子干擾后雷達黑屏,淪為“空中瞎子”;外軍偵察機如入無人之境,飛行員只能克制再克制。
技術落后,讓強硬淪為奢望。
而今夜,東海艦隊雷達織就天網,空警-500預警機三百公里無死角覆蓋。
2025年5月無月夜訓,殲-16憑借紅外成像精準鎖定目標,如同“持熱成像儀抓小偷”。
外軍“趁夜滲透”的伎倆,徹底淪為歷史笑談。
規則改寫:從“驅離”到“開火”的戰略質變
“開火授權”絕非戰術微調,而是游戲規則的徹底顛覆:
- 時間壓縮生死線:從鎖定到開火授權僅47秒,決策速度碾壓外軍反應極限
- 法律利劍出鞘:直接援引《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條例》第九條,將“保衛公共安全”的法理移植空防領域。軍機入侵等同持刀行兇——警告無效即可動武
- 心理震懾革命:外軍飛行員首次真切意識到,無線電警告的下一環真可能是導彈點火
> 美軍內部報告哀嘆:“亞太隱身安全時代終結”。當殲-16的干擾彈在澳軍P-8A引擎口炸開,箔條吸入發動機的刺耳摩擦聲,比千次抗議更直擊靈魂。
殲-16戰機掛彈巡航東海,中國空軍的常態化戰備已成區域威懾基石
技術鐵幕:撕碎隱身神話的“三位一體”體系
敢于亮劍的底氣,源自十年磨劍的技術破壁:
- 千里眼刺破迷霧:殲-20搭載的碳化硅有源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突破1000公里,F-35隱身涂層在東海高溫高濕環境下徹底失效
- 量子雷達實戰封神: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24年測試證實,其對F-35模擬靶機發現概率達87%,傳統隱身技術遭遇降維打擊
- 蜂群作戰碾壓強敵:殲-16D電子戰機指揮無人機群,2024年演練中半小時摧毀模擬航母戰斗群
當陸基米波雷達、空警-500與微波光子雷達三秒組網,瞬間調度殲-16、紅旗-9構筑絕殺鏈,單機突防的浪漫幻想灰飛煙滅。
法律意志:從戰術選項到國家紅線
“開火”指令背后,是國家意志的法律具象化。
央視公布的攔截畫面中,外軍機以90度俯沖角挑釁領海線,飛行員依法完成雙語警告、武器鎖定、干擾彈驅離的“防衛三部曲”。
這與2022年南海攔截澳軍P-8A時僅用鋁箔彈的克制形成鮮明對比——中國已完成從“被動防御”到“主動拒止”的戰略轉身。
每一步行動嚴絲合縫嵌入法律框架,讓每一次雷達鎖定都成為國家主權的法理宣示。
戰略棋局:槍口下的印太力量重組
東海硝煙未散,全球棋局已悄然變陣:
- 中巴體系震撼首秀:2025年5月印巴空戰,巴空軍憑殲-10CE搭配ZDK-03預警機打出6:0戰績。中國空軍參謀長親赴伊斯蘭堡“取經實戰數據”,同步向印度傳遞威懾
- 中東武器市場變天:埃及、沙特、阿聯酋加速采購殲-10C,法國陣風戰機神話被性價比擊碎
- 美日同盟承壓測試:日本偵察機遭飛豹30米貼身逼退后,外相巖屋毅48小時內緊急坐上談判桌。王毅外長當面警示“汲取歷史教訓”,日方態度罕見軟化
軍機交鋒已成外交籌碼,而中國正掌握定義規則的權力。
東海防空識別區的建立使中國實現對闖入目標的全程監控,任何越線行為將觸發即時反應
當殲-20的尾焰刺破云層,敵人看到的已不僅是一架戰機。
日本《讀賣新聞》稱“F-35神話遭遇最嚴峻挑戰”,五角大樓連夜研討亞太戰略調整,而蘭利基地的F-22仍帶著彈艙未關的故障記錄停飛——那或許是上一次交鋒留下的狼狽痕跡。
“可以開火”四字重若千鈞。它不尋求戰爭,卻以最鋒利的語言宣告:中國已學會用實力說話。當體系化作戰網絡覆蓋海天,任何僥幸者終將明白——槍口之下,沒有贏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