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北青網報道,特朗普在社交平臺宣布,8月1日起對歐盟進口商品加征30%額外關稅,理由是歐盟長期用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卡美國脖子”,導致美歐貿易逆差越拉越大。這事兒剛一出,跨大西洋的貿易氣氛立馬緊繃——畢竟歐美每年互相賣的東西非常多,這一加稅,相當于往兩邊企業的利潤里“砍一刀”。
特朗普為啥突然對“老盟友”下狠手?說白了還是他的“對等關稅”老套路。他之前說過,誰對美國商品征多少稅,美國就對誰征多少稅,甚至更高。比如歐盟對美國汽車征25%關稅,美國這次直接給歐盟商品加30%,擺明了要“壓對方低頭”。
特朗普(資料圖)
歐盟這邊反應挺復雜。德國汽車商最先坐不住了,寶馬、奔馳這些企業在美國賣車本來賺得不少,30%關稅一加,一輛車成本飆升,消費者要么多掏錢,要么車企自己吞損失。德國經濟部門算過賬,這波關稅可能讓德國汽車出口額一年少50億歐元。法國總統馬克龍更直接,在社交平臺上罵特朗普,說雙方談了好幾個星期,結果美國突然加稅,“這是把談判當兒戲”。他甚至放話,要是8月1日前談不攏,歐盟要“抄家伙”反制,比如對美國威士忌、農產品加稅。
不過歐盟也不是鐵板一塊。意大利總理梅洛尼態度就軟和點,她之前當過“中間人”,想撮合歐美談成“工業品零關稅”,這時候倒是勸大家別急,“貿易戰對誰都沒好處,咱們得講點‘鄰里情’”。波蘭總理圖斯克更實在,直接說“打關稅戰就是砸自己飯碗”,畢竟波蘭農產品出口美國的量不小,加稅等于砸自己農民的飯碗。
那歐美真會打起來嗎?往深了看,可能性不大。首先是兩邊經濟綁得太緊。要是真打起來,美國企業賣不出去藥,歐洲車企造的車堆倉庫,兩邊經濟都得“掉層皮”。
其次是金融市場“怕”得很。今年4月特朗普搞過“解放日關稅”,10%的稅率剛宣布,美股當天就跌了6萬億美元,這次30%的關稅消息一出來,華爾街的股票又開始抖。
特朗普(資料圖)
地緣政治也是個“緊箍咒”。美國在北約還得靠歐盟撐場子,俄羅斯在烏克蘭鬧得正兇,歐盟要是和美國翻臉,北約凝聚力就得打折扣。反過來,歐盟也知道,現在全球不太平,和美國鬧僵了,安全上少了層保障。所以兩邊心里都清楚,“斗則兩敗,和則雙贏”。
有意思的是,特朗普在對歐盟“下狠手”的同時,對華態度倒軟和了。美國財長貝森特最近接受采訪,特意安撫市場:“8月12日那個日期,大家別慌。”他說的8月12日,是中美5月12日談的“暫停加稅90天”的截止日。貝森特還透了點風聲,說美方代表團下個月要和中國談,成員包括他自己和貿易代表,“大家有啥需求都攤開說,能談成就談成”。
英偉達最近也松了口氣——美國政府批準它向中國賣H20芯片了。貝森特說,這種“發許可證”是中美談判的一部分,“我們有他們想要的芯片技術,他們有我們需要的市場,現在談得挺順”。之前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也說過,美方代表團下月要和中國官員見面,“帶著誠意去,爭取談出點實在的”。
特朗普(資料圖)
說白了,特朗普這波操作,本質還是“老套路”——用關稅當杠桿,逼盟友讓步。但歐盟不是軟柿子,兩邊心里都有本賬,真打起來誰都撈不著好。至于對華,美國最近態度變軟,可能也是算過賬:中國市場需求大,芯片、農產品這些能賣的,多賣點比“死磕”強。
現在的問題是,8月1日的最后期限快到了,歐美能不能談攏?大概率是“各退一步”——歐盟可能答應多買點美國農產品,美國可能把關稅降點,留點談判空間。畢竟,貿易戰只會讓兩邊企業和老百姓“買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