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近日高調宣布與印尼達成“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貿易協議”,這是繼越南之后,美國在半個月內與東南亞國家達成的第二份重要貿易協議。美國正加速在東南亞布局,其戰略意圖值得警惕。
從協議內容看,印尼待遇似乎優于越南。特朗普宣布印尼對美出口稅率降至19%,比越南的20%更低。雖然差距不大,但印尼總統普拉博沃明確表示19%已是底線。相比之下,越南除承擔20%關稅外,還需對轉運商品加征40%關稅。特朗普采取差異化策略,對不同國家施壓程度不同。
印尼之所以接受協議,主因是時間緊迫。特朗普7月15日宣布協議,普拉博沃次日確認。此前美國對印尼發出關稅函,重申將征收32%關稅,8月1日就是生效期限。在最后關頭,印尼被迫接受19%的稅率,比原關稅降低13個百分點,但仍屬額外負擔。
特朗普(資料圖)
協議內容嚴苛。印尼需購買150億美元能源產品、45億美元農產品及50架波音飛機(含事故頻發的777型)。同時必須對美國商品免關稅,完全開放市場給美國牧場主、農民和漁民。最關鍵的是反轉運條款:若發現印尼出口商品來自更高關稅國家,將追加關稅。
特朗普親自宣布協議,凸顯政治考量。當前美國經濟承壓,特朗普急需政績支撐。直接與印尼總統談判,既展現強勢地位,又可制造"政績"效應。這種"元首外交"方式,既能施壓對方,又能國內邀功。
但對印尼而言,協議弊大于利。19%關稅雖低于32%,仍是沉重負擔。150億美元能源采購、45億美元農產品及50架飛機訂單將擠壓財政空間。特別是波音飛機訂單,包含事故率較高的777型,存在安全隱患。
普拉博沃(資料圖)
從戰略角度看,這是美國“經濟圍堵中國”的一環。通過要求東南亞國家對中國商品加稅、對美開放市場,美國試圖重構區域貿易格局。反轉運條款直指中國,旨在切斷中國商品借道東南亞進入美國的路徑。
但該策略面臨挑戰。東南亞國家不會放棄中國市場——中國是東盟最大貿易伙伴,經貿聯系深厚。美國產品也非處處占優,如高價農產品未必能完全替代中國商品。
對中國而言,挑戰與機遇并存。部分出口商品可能面臨更高關稅,依賴轉口貿易的企業需調整策略。但RCEP等合作機制可深化與東南亞聯系,共同應對壓力。
普拉博沃(資料圖)
特朗普的“撒網”行動暴露了美國戰略局限。經濟全球化下,任何國家都難以獨善其身。美國單邊施壓試圖重塑規則的做法,最終可能損害自身信譽。東南亞國家在大國博弈中尋求平衡、維護利益,將是長期課題。
這場經濟博弈已然打響。協議能否落實?東南亞國家如何應對?中國怎樣化解壓力?這些問題值得持續關注。在家門口的經濟戰爭已經打響,其影響將遠超貿易本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