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當全世界都在關注中美博弈時,一個驚人的數字浮出水面:5萬個目標,36小時內全部癱瘓。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這份報告,聲稱美軍能夠在一天半的時間內,讓東方這個大國的軍事和經濟命脈徹底停擺。
可是,美軍真的有足夠的導彈嗎?這背后的真實目的究竟是什么?
作者:含
這個"完美計劃",遇到了一個致命問題
就在智庫專家們對著沙盤指指點點的時候,一個簡單的數學題讓所有人都沉默了。
按照CSIS的報告設想,美軍將分兩波進行打擊。第一波針對中國的指揮中心、防空系統和雷達站。
第二波則集中攻擊經濟中心和基礎設施,包括上海港、寧波港等重要物流節點,以及石油管道、電力站等關鍵設施。
F-35隱形戰機、B-21隱形轟炸機,再加上精確制導導彈,聽起來確實很唬人。
但問題來了:5萬個目標究竟需要多少導彈?
按最保守估計,每個目標需要2枚導彈確保摧毀,那就是10萬枚導彈。這還沒算上被攔截的、打偏的、沒打中的。
現實呢?美軍即使把壓箱底的導彈全掏出來,數量級也就在幾千枚。
這就好比一個廚子吹牛要請全城人吃滿漢全席,結果一進廚房,發現鍋里就那幾棵白菜。
更別提背后那套復雜到令人頭皮發麻的后勤系統。
生產一枚精確制導導彈需要多長時間?運輸部署需要多少成本?維護保養又是什么概念?
每一個環節都是吞金巨獸。
所謂36小時速戰速決,在如此龐大的戰爭機器面前,更像是一個喊給國會老爺們聽的口號。
好讓他們批下更多的預算,讓那些軍工企業的生產線繼續轉個不停。
當"鋼鐵雄心"遇到"數學題",結果讓人意外
就在他們對著沙盤指指點點的時候,這片土地上的變化,可能已經超出了他們的劇本。
想用導彈洗地?我們的反導系統可不是吃素的。
近幾年連續成功的陸基中段反導攔截試驗,早就清楚地告訴世界,我們有能力在太空中,將敵人發射來的"快遞"當場拒收。
這不是一兩個點位的防御,而是一張越織越密的天網。
更何況,我們自己的"快遞"也能送貨上門。
東風系列導彈,這些被外界稱為"航母殺手"和"關島快遞"的大國重器,它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最有效的降溫。
東風-41導彈射程超過12000公里,能攜帶多枚分導式彈頭,機動性極高。
這些導彈不是擺在閱兵式上的模型,而是懸在任何潛在對手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它們讓"開戰"這個選項的代價,變得高到無法承受。
視線再投向深藍。中國海軍艦艇總數已經超過370艘,預計2030年將達到435艘。
這串數字背后,是航母編隊、是萬噸大驅,更是那些在水下無聲潛航,讓對手航母戰斗群不敢輕易靠近的"深海幽靈"。
至于空中,當殲-20已經成體系地翱翔在天際,當北斗系統為我們提供了獨立自主的"天眼",信息戰的天平,早已不是一邊倒的局面。
所謂的"降維打擊",也許最先癱瘓的,是發動攻擊者自己的神經系統。
從胡塞武裝到抗美援朝,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
說起來挺有意思,連胡塞武裝都讓美軍頭疼不已,精確打擊的威力哪去了?
這些年來,美軍在中東的表現可謂"精彩紛呈"。
面對裝備簡陋但意志堅定的對手,那些價值數百萬美元的精確制導武器,效果實在有限。
更不要說,中國的國土面積、人口規模、工業基礎,和那些中東小國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還記得抗美援朝嗎?
那時候美軍的裝備優勢更加明顯,海空軍力量碾壓性領先,結果呢?
還不是最終坐在談判桌前簽署停戰協議。
志愿軍用血肉之軀和鋼鐵意志,證明了裝備優勢并不等于戰爭勝利。
今天的中美實力對比,和當年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中國的工業基礎、科技水平、軍事裝備,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更重要的是,任何現代化戰爭都不可能僅僅依靠技術優勢取得勝利。
后勤保障、國際支持、民心士氣、戰略縱深,這些因素同樣重要。
美軍印太司令帕帕羅都承認,一旦中美在西太爆發沖突,美軍的遠程導彈一周內就會消耗完畢。
一周!這還是他們自己的評估。
而中國的戰爭潛力,遠遠不是那些坐在空調房里的專家們能夠想象的。
智庫報告的真正"殺傷力",可能不在軍事領域
那些炮制"中國威脅論"的智庫報告,與其說是軍事分析,不如說是一份份商業計劃書。
軍工復合體需要故事,需要敵人,這樣才能讓生產線不停轉動,讓國防預算節節攀升。
可以說,渲染緊張氣氛,夸大對手威脅,這是他們從冷戰時期就玩得爐火純青的把戲。
只不過,今天這套"生意經",面對一個十四億人的龐大市場和完整工業體系,恐怕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除了算軍事賬,更要算經濟賬。
美國自身的國債已經突破了36萬億美元,光是支付利息的錢,就快要趕上軍費開支了。
國內通脹高企,還要分神應對烏克蘭和中東兩個"燒錢"的無底洞。
在這種捉襟見肘的情況下,對全球最大的貿易伙伴、一個能生產從螺絲釘到航空母艦所有東西的國家發動全面戰爭?
那不是戰爭,那是經濟自殺。
一旦開打,美元的霸權地位,還能像今天這樣穩固嗎?說實話,瞬間崩塌都不奇怪。
更何況,那些平日里稱兄道弟的"盟友",真的會鐵了心一起跳火坑嗎?
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安全上或許依賴美國,但經濟上誰也離不開中國這個鄰居。
讓他們在"錢袋子"和"安全感"之間做一道必選題,答案恐怕會讓華盛頓感到非常尷尬。
真正的大國博弈,早已不在軍事冒險的賭桌上,而是在科技創新、產業鏈重塑、影響力角逐的更廣闊天地。
當一方還在迷戀于用"閃電戰"的舊劇本尋找安全感時,另一方早已在為更長遠的未來,默默布局。
結語
這份報告與其說是軍事分析,不如說是一面鏡子,照出了大國博弈的復雜現實。
未來的競爭將更多體現在科技創新和經濟實力上,而非單純的軍事威懾。
面對這樣的分析,你認為理性思考與情緒反應,哪個更有助于維護和平?
參考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