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球網報道,韓國總統李在明在國家安全會議上明確表態,將在任期內推動收回戰時作戰指揮權,引發國際社會關注。這場圍繞軍事主權的博弈,既是韓美同盟矛盾的縮影,也折射出韓國尋求戰略自主的迫切。
故事要從韓美之間的“老矛盾”說起。最近幾個月,華盛頓和首爾的摩擦從貿易領域燒到了軍事合作。特朗普政府近期再次施壓韓國,要求其大幅提高駐韓美軍“保護費”,特朗普卻稱“韓國負擔太少”,暗示需額外增加數十億美元。韓國財政部回應稱,現有協議經雙方法律程序確認,單方面漲價缺乏依據,雙方談判陷入僵局。
李在明(資料圖)
但更值得關注的,是李在明政府同步推進的“收權計劃”。這位韓國總統在會上直言,要將戰時作戰指揮權從美軍手中“奪回”,作為任期內核心目標之一。所謂“戰時作戰指揮權”,簡單說就是戰時韓國軍隊由誰指揮的權限。
這意味著,即便韓國擁有自己的軍隊和防務體系,只要半島生變,韓國總統的實際指揮權會被“架空”,美軍司令才是戰場上的“最終決策者”。這種狀態對任何主權國家而言都顯得特殊——韓國的經濟總量全球第十,文化產業輸出常年位居前列,科技產業(如半導體、汽車)更是全球領先,唯獨在國家安全領域保留著“半依附”狀態。
李在明的目標,正是終結這種“不平等”。他的底氣,來自韓國國內長期存在的“收權派”聲音。進步陣營的盧武鉉、文在寅兩任總統曾先后推動收回計劃:盧武鉉時期,韓美曾達成共識,計劃2012年完成移交;但美國以“朝鮮核導威脅升級”為由推遲,最終未能兌現。文在寅政府雖繼續談判,仍因美方以“安全環境不穩定”“韓軍準備不足”等理由拖延,進展有限。如今李在明再次提出目標,本質上是韓國進步勢力對“主權完整性”的又一次沖刺。
李在明(資料圖)
但現實遠比口號復雜。首先是美國的“抓手”心態。美國在韓駐軍的核心目的,從來不是單純“保護韓國”,而是維護其在東亞的戰略支點。戰時指揮權就是這個支點的“遙控器”——一旦有戰事,美軍可優先調用韓軍資源,配合自身戰略布局,而非單純“協防韓國”。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近期重申“移交需安全環境穩定、韓軍準備充分”,表面是“安保考量”,實則是繼續用模糊條件拖延,避免失去對韓國軍事行動的主導權。
更關鍵的是,韓國的“半主權”狀態已難以適應當下國際局勢。在大國博弈加劇的背景下,韓國若始終無法自主決定軍事行動,其外交政策難免受制于美國——比如尹錫悅時期配合美方在半導體供應鏈、臺海問題上施壓,本質上是“軍事依附”帶來的連鎖反應。李在明的“收權計劃”,某種程度上是在為韓國“松綁”:只有掌握指揮權,韓國才能在軍事決策上真正獨立,進而在外交政策中擁有更大話語權。
對中國而言,這一動向值得關注。尹錫悅政府時期,中韓關系因美日議題多次遇冷;李在明若能推動指揮權收回,韓國政壇將出現“親美”與“自主”的路線分野,為兩國重啟戰略對話創造可能。
李在明(資料圖)
當然,李在明的“收權之路”注定艱難。美國不會輕易放棄“遙控器”,韓國保守派也不會坐視利益受損,5年任期內能否突破,仍是未知數。但至少,這位總統邁出了關鍵一步:當一個國家開始主動爭取本屬于自己的主權,無論結果如何,都已站在改變的起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