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上海頻道
“當我帶著上海市利群醫院重癥醫學科的行囊踏上巧家縣的紅土地時,心里只有一個樸素信念——不放棄任何一個患者生還的機會。”上海市利群醫院援滇醫生王艷華在接受采訪時,回憶起2024年7月開啟的援滇之旅,眼中滿是堅定與感慨。如今站在2025年7月的時間節點回望,這段經歷早已超越了單純“幫扶”的意義,成為他職業生涯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生死時速:讀懂生命的渴望
云南省邵通市巧家縣人民醫院是巧家縣危急重癥救治中心,急診患者多為經基層或民營醫院初診初治后轉診而來的危急重癥患者。談及初到巧家的“實戰課”,王艷華醫生記憶猶新。
2024年8月,一位40歲二胎孕產婦由民營醫院被緊急轉入巧家縣人民醫院。“產后大出血,血壓僅70/40mmHg,意識模糊。”王艷華醫生帶領巧家縣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和婦產科、輸血科組成搶救團隊,立即評估病情,開展搶救。在巧家縣人民醫院重癥醫學、婦產科、輸血科的協作下,產婦歷經4小時手術、輸血、搶救后轉危為安。“術后,她丈夫緊緊握著我的手,說‘縣醫院能救命’。感受手中的余溫,王艷華醫生深知,自己的工作不僅是救治患者,更是給予當地群眾安心與希望。
此后,他帶領團隊優化“產后出血危急重癥產婦三級響應機制”,將關鍵步驟繪制成圖張貼在搶救室,只為讓每個巧家產婦都能在家門口闖過生死關。
中西融合:探索重癥醫學新路徑
今年1月,一位82歲老人因急性化膿性膽管炎并發重癥胰腺炎,術后西醫常規治療效果不佳。王艷華醫生想到上海利群醫院中醫科的“清胰湯”,在與中醫科遠程會診后,為老人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鼻飼清胰湯、皮硝外敷,配合生長抑素。3天后,老人腹痛緩解,血淀粉酶下降;1周后,CT顯示滲出吸收。”王艷華醫生介紹道。
老人康復后熱情邀請他去家里品嘗山里特產,并感慨中藥雖苦,但效果顯著。這次成功案例讓王艷華醫生重新思考重癥醫學的邊界,“傳統醫學不是補充,而是寶藏。”
如今,巧家縣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聯合中醫科,將“中西醫結合治療重癥胰腺炎”納入常規方案,還開展“中醫適宜技術學習日”項目。王艷華醫生在帶教時常常叮囑:“學技術要‘手硬’,學仁心要‘心軟’,這樣巧家的老人們就不用為治病選擇發愁了。”
重癥康復的“防線”:從“救命”到“守命”
今年5月,30歲高空墜落導致頸椎骨折、高位截癱的建筑工人李某,從ICU轉入醫院康復科時還存在一個棘手的問題,他呼吸微弱,痰液黏稠,排痰困難。王艷華醫生深知這類患者的“隱形殺手”是墜積性肺炎——長期臥床、咳嗽無力,痰液堆積會引發感染,甚至呼吸衰竭。
于是他帶領重癥醫學科、康復科團隊,為該患者定制了“三步康復計劃”:白天每2小時翻身+振動排痰儀輔助,晚上使用間歇式正壓通氣;同時教家屬“叩背手法”,康復科做呼吸肌訓練。2周后,患者的痰量減少了60%,體溫始終正常。1個月后,患者已能自己咳出痰了。他的妻子追著我們說:“你們教我的手法,我記在手機備忘錄里了,以后在家也能給他拍。”
這件事讓他意識到:重癥醫學的“戰場”不僅在搶救室,更在康復期。他積極組織開展“重癥康復”培訓,重點提升重癥醫學科、康復科團隊為重癥患者制定個性化康復方案能力,如呼吸功能訓練、并發癥預防、心理治療等。“我們不僅要讓患者活著,還要讓患者有質量地活著。”王艷華醫生堅定地表示。
心理救治:重塑生命的希望
去年10月,一位因車禍截肢的患者轉入ICU,患者的低落情緒成為ICU醫護新的挑戰。“他覺得沒了腿,活著沒意義。”王艷華回憶道,于是,他自己通過分享其他患者的勵志故事鼓勵他,并聯系康復科制定康復治療方案,最終,患者重新燃起對未來的希望,積極配合治療,出院時,患者家屬讓孩子感謝“王伯伯”,并教導孩子“要努力學習,做一個能幫人的人”。
王艷華深刻認識到,重癥醫生不僅要拯救器官,更要拯救患者的希望。如今,“創傷患者心理評估”已納入重癥康復流程,當地年輕醫生也在帶教下,成長為科室的骨干力量。
“援滇這段時間,我像照鏡子一樣看到了基層醫療的真實模樣,也像拿到鑰匙一樣打開了對重癥醫學更深刻的認知。”王艷華總結道,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把“上海經驗”種進巧家的“土壤”,培育出一支“帶不走的重癥團隊”,讓巧家的群眾真正實現“病有良醫”,讓當地的醫護“技有所長”,為這片土地上的生命健康保駕護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