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日喀則7月19日訊(記者 胡俊)在日喀則的高原上,農業發展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變革。在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之際,7月17日,“輝煌60載 魅力新西藏”采訪團來到日喀則白朗縣珠峰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博覽園、白朗縣阿亞村等地,實地探訪當地發展高原農業、鄉村振興等方面的工作。高原農業離不開產業化、科技化的發展,日喀則高原農業近些年的創新發展,讓當地百姓的餐桌日益豐富,更讓他們的錢袋子漸漸鼓了起來。
珠峰博覽園區于2017年開始建設,由占地面積1528畝,現有溫室大棚133座、玻璃溫室2座等,設施一應俱全。如今,園區種植有西瓜、黃瓜、青椒、西紅柿、車厘子、無花果、草莓、人參果等多種果蔬,極大豐富了當地百姓的餐桌。
記者看到,一排排智能玻璃溫室在高原上格外耀眼。溫室內的瓜果蔬菜有的已經成熟,有的還在培育,有的已經打包發往市場。目前,已經形成了完整的高原農業產業體系。
來自四川的技術員周宗貴說:“我們大棚的系統比較好,控溫時可以把上下天窗打開降溫,冬天保暖性能也很好,帶棉被,不是只有一層膜。”而且,這里還運用了水肥一體化自動灌溉系統,“施肥澆水全是自動化的,一個溫室兩個人正常維護就行。”這些先進技術的應用,讓高原上種植出多樣果蔬成為可能。
園區的發展也帶來了可觀的收益,1至6月,累計接待游客8100余人次,實現農旅綜合收入90余萬元。縣蔬菜公司積極拓展業務,承接并配送供應多個縣的教育“三包”蔬菜,截止6月底,銷售金額達38.6萬多元,銷售數量達458噸。
白朗縣阿亞村同樣在農業發展上成績斐然。村里整合1000余畝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推廣青稞新品種,銷售價格從每斤2.1元提升至3元,戶均種植產值提升1.3萬余元。還建成34座村集體溫室大棚,打造近郊采摘園。
村民次旺的變化就是很好的例子。“以前就只是種16畝青稞,一年收入1萬多,還在附近打零工。”而現在,除了種青稞,他還承包了大棚種植果蔬,“現在種溫室的純收入有六七萬,加上青稞和打零工,一年總共能有十幾萬。”這不僅提高了他的收入,還讓他對未來充滿期待。“現在要努力存錢,蓋個新房子。”次旺告訴記者。
阿亞村通過這些舉措,2024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345萬元、同比增長8.7%,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78萬元、同比增長7%;2025年第一季度,農村經濟總收入340萬元、同比增長10%,人均可支配收入達0.92萬元、同比增長7%。
白朗縣洛江鎮黨委書記巴桑赤列告訴記者,阿亞村在山東援藏的支持下,目前正在阿亞村農業園區附近打造營地,并配套建設民宿,發展農業加文旅融合項目,以農促旅,以旅促農,打造鄉村振興的“阿亞模式”。
從豐富餐桌到提高收入,高原農業的發展正讓這片土地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當地百姓的生活也越來越有奔頭。
▲白朗縣阿亞村鄉村振興展示館。中國網記者胡俊 攝
▲白朗縣阿亞村鄉村振興展示館。中國網記者胡俊 攝
▲白朗縣阿亞村鄉村振興展示館。中國網記者胡俊 攝
▲白朗縣阿亞村鄉村振興展示館。中國網記者胡俊 攝
▲白朗縣阿亞村溫室大棚培育的高原西瓜。中國網記者胡俊 攝
▲白朗縣阿亞村溫室大棚培育的高原苔菜。中國網記者胡俊 攝
▲白朗縣阿亞村溫室大棚。中國網記者胡俊 攝
▲采訪團走進白朗縣珠峰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博覽園。中國網記者胡俊 攝
▲白朗縣珠峰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博覽園里培育的人參果。中國網記者胡俊 攝
▲白朗縣珠峰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博覽園里培育的草莓。中國網記者胡俊 攝
▲白朗縣珠峰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博覽園里工人正在勞作。中國網記者胡俊 攝
▲白朗縣珠峰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博覽園溫室大棚。中國網記者胡俊 攝
▲白朗縣珠峰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博覽園采摘的西紅柿。中國網記者胡俊 攝
▲白朗縣珠峰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博覽園成熟的草莓。中國網記者胡俊 攝
【責任編輯:胡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