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報道,德國防長皮斯托里烏斯接受英《金融時報》采訪稱,若俄襲擊北約成員國,德軍愿殺俄士兵;俄佩斯科夫回應“德國正再次變得危險”。德總理默茨歡迎特朗普擬通過北約大規模援烏,稱德將發揮“決定性”作用。
德國防長的表態,在俄烏沖突持續膠著的當下,像一顆投入湖面的石子。“愿意殺死俄羅斯士兵”,這話不是外交辭令里的模糊表述,是帶著明確軍事對抗意味的宣告。要知道,北約國家給烏克蘭提供武器、培訓人員是一回事,直接放話“愿殺俄士兵”,性質就變了。這等于告訴俄羅斯,北約的“集體防御”承諾,不只是紙面上的條款,可能會轉化為直接的軍事行動。俄羅斯這邊,佩斯科夫說“德國正再次變得危險”,這話里的分量不輕。歷史上,德國的軍事動向曾深刻影響歐洲格局,如今這樣的表態,在俄羅斯看來,無疑是北約東擴和軍事介入的進一步升級,必然會繃緊俄羅斯的神經。
特朗普(資料圖)
德總理默茨對特朗普的回應,更值得琢磨。“歡迎”特朗普通過北約向烏克蘭提供大規模軍事援助,還說德國會發揮“決定性”作用。這說明,德國在對烏援助這件事上,調子比以前更高了。過去,德國對重型武器援烏還多少有些猶豫,現在直接把“決定性”三個字說出來,背后是德國對俄烏局勢的判斷變了,還是想借美國的勢頭,鞏固自己在歐洲的軍事和政治影響力?不好說,但有一點很清楚,美德在援烏這件事上,似乎找到了更多共識。而特朗普這邊,作為美國前總統(2025年語境下或為現任,需結合實際,但此處按表述),突然要通過北約搞“大規模軍事援助”,還放出話來,給普京設了50天的期限,讓他“收手”。這50天的限期,更像是一種政治施壓。美國想通過這種方式,向俄羅斯傳遞強硬信號,同時也想在盟友面前顯示自己的主導力。畢竟,俄烏沖突拖得越久,對美國的全球戰略布局消耗越大,尤其在還要應對其他地區事務的時候,盡快讓局勢朝著對西方有利的方向發展,符合美國的利益。
特朗普的警告,針對性很強。“限期50天收手”,這話不是說給烏克蘭聽的,就是說給普京的。50天,一個明確的時間節點,帶著不容置疑的強硬。這種限期式的施壓,在美國的對外策略里不算新鮮,但用在對俄羅斯這樣的核大國身上,風險不小。普京會怎么接招?俄羅斯在俄烏沖突中已經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戰場態勢雖然膠著,但讓其在50天內“收手”,幾乎等于放棄之前的所有戰略目標,這顯然不符合俄羅斯的國家利益。所以,特朗普的這個警告,更像是一種姿態,目的可能是試探俄羅斯的底線,同時給烏克蘭和西方盟友打氣。
特朗普(資料圖)
更值得關注的是,特朗普的算盤還打到了中國頭上,放話“敢買俄油就加稅”。這步棋,把中美俄三方的博弈又拉到了經濟層面。俄羅斯是能源出口大國,西方對俄制裁后,中國成了俄羅斯石油的重要買家。美國一直不樂見這種情況,覺得中國在變相“支持”俄羅斯。用加稅來威脅,本質上是想切斷俄羅斯的能源收入來源,同時給中國施加壓力。但中國買俄油,是基于市場規律的正常貿易,價格合適、運輸便利,符合雙方利益。美國用政治手段干涉正常的經貿往來,既不合理,也不合法。而且,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有足夠的底氣和手段應對這種單邊制裁和威脅。加稅?真要實施,受損的可能不只是中俄貿易,美國自己的相關產業和消費者也可能被波及。
德國的軍事表態、特朗普的限期警告、對中國的加稅威脅,這幾件事串在一起,能看出當前國際局勢的復雜。歐洲這邊,德國的強硬態度可能會讓北約內部的援烏立場更統一,但也會把歐洲推向與俄羅斯直接對抗的邊緣。美國這邊,想通過強硬手段掌控局勢,既壓俄羅斯,又牽制中國,算盤打得很精,但實際效果可能打折扣。俄羅斯面對多方壓力,大概率會選擇硬扛,畢竟退讓的代價太大。中國則需要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繼續保持戰略定力,不被別人的節奏帶著走。
特朗普(資料圖)
局勢發展到這一步,每一個動作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德國真的會像防長說的那樣,直接參與對俄軍事行動嗎?特朗普的50天限期過了之后,美國會有進一步動作嗎?對中國買俄油加稅的威脅,會不會真的落地?這些都是未知數。但可以肯定的是,各方的博弈還會持續,而俄烏沖突的走向,也會因為這些新的變量,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