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嘉魚,嶺南之奇珍也。其名久負盛譽,史載可溯至唐。歷代典籍,如劉恂《嶺表錄異》、周去非《嶺外代答》,皆詳述其形:狀似鱒鱖,頭尖鱗細,腹滿膏脂。此魚性高潔,不入濁流,常棲石巖,食苔飲乳,故古人譽其為“魚中第一”。其味之美,烹飪亦奇,或“以芭蕉葉隔火炙之”,或“自裹煎熬,不別用油”,皆成絕味。尤為獨特者,西江嘉魚與四川嘉魚習性迥異:蜀魚畏寒喜熱,“三月出穴,十月入穴”;而西江嘉魚則傲霜斗雪,“十月出穴,三月入穴”,每至“霜寒江清,潮汐不至,乃出穴噓吸雪水”(屈大均《廣東新語》),其清姿靈性,向為文士所詠,如陳白沙詩云“煩惱嘉魚不上鉤”,道盡漁者期盼。德慶一帶,地處西江要沖,自古即為嘉魚主產區,地方志乘屢載不鮮。及至民國,報刊亦有報道。
德慶嘉魚
(《國華報》1947年1月20日)
德慶位于高要之上,梧州之下,縣城前臨西江,交通便利。德慶沿岸一帶,魚灣甚多,漁人設魚排打魚為活者,不下數千人。當地學校之經常費,大半藉收魚灣租為挹注,可見該河面魚產之富矣。所產以三黎魚、鯉魚、鯪魚為最多丶而以嘉魚為最著。嘉魚為海鮮之一,肉多而美,柔若無骨,可蒸可煮,味道甘香雋永,入口滑潤,異常美味。每當冬季,河水澄清,輒浮游水面,漁人或網或釣,日可獲數尾。因其美且罕,價遂貴于常魚。現時德慶魚價每斤不過千二三元,而嘉魚已沽至每斤三千元,仍有供不應求之勢,于此足見嗜嘉魚者之眾矣。惟離水未幾即死,以鹽腌之,又失真昧,須即食方可云。
觀此民國卅六年之報道,嘉魚雖仍稱“最著”,捕獲已日僅“數尾”,價昂至常魚則近三倍,且“供不應求”,其珍稀之態已顯。報道所嘆“離水未幾即死”“須即食方可”,亦印證了古籍所述其難以遠運、極其嬌貴的特性。千年以降,西江嘉魚從“十月出水鮮”的豐饒,至民國時已呈“美且罕”之局。今人讀此舊聞,遙想當年漁灣繁忙、嘉魚待沽之景,對照典籍中“白如玉,入口若豆腐”的絕味描述,更感生態變遷之劇。此魚今已罕見,幾成絕響。重讀白沙先生《經悅城》詩中“煩惱嘉魚不上鉤”之句,其意或已超越垂釣之趣,而深寓對生態失衡之憂。保護西江流域清流石穴,修復其獨特生境,方是重現“南有嘉魚”千年盛景之根本,亦不負此靈物“性潔不污”、“噓吸雪水”之高格。唯愿后世子孫,仍有緣親見西江碧波之中,嘉魚逐清流而戲,再品那“甘香雋永,入口滑潤”的至味。
德慶悅城鎮出水的西江嘉魚(來自讀者HZF)
不入濁流的西江嘉魚——西江嘉魚記載典籍匯編
2025-04-30
陳獻章《經悅城》詩中的龍母文化:源遠流長,神圣莊嚴!
2024-10-23
相關視頻
端溪文史創建于2015年9月,立足于發掘德慶人文歷史,放眼泛德慶地區(即德慶曾經管轄過的包括今封開、云浮、郁南、羅定、信宜等地)以及肇慶地區鄉土史情。你關注我,我致力于追尋歷史本源。歡迎讀者轉發分享。在這里,您可以閱讀許多關于德慶乃至肇慶人文歷史的文章,希望能讓您更加了解德慶(肇慶)歷史,幫助您深入研究德慶(肇慶)文化。
其他公眾號轉載本公眾號原創作品需取得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